1.
这是啥啥啥彩铃呀?
要知道本报职工彩铃都是统一设置的,内容是“贴近读者,用心说话,江北日报欢迎您的来电”。
通常也不会私自更换,因为社里相应补贴了话费。
看来是打错了。
我心里疑惑着,转过身来,却看见一只手机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
把电话挂断,那只手机不闪了。看看拨出的号码,原来是拨错了一位数字。
重拨了刚才误打出去的号码,同时按下免提键盘。
“泥娃娃,泥娃娃,他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没人爱着它,我做他妈妈我做他爸爸,永远爱着他……”
我的手机听筒里传出了那首奶声奶气的童歌。黑暗中那只手机又一闪一闪地亮了起来。
那只手机就离我三五步远。我打开手电筒,从砖瓦碎石中找出了那只手机。
——是一个新款的诺基亚。屏幕已经碎裂,外壳上贴了一只卡通小熊。一看就是女孩子用的。
我的心怦怦直跳。
这只手机会是她的吗?
朱小雪,那个女教师,失踪的女教师!
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是她的!就是她的!
我大声喊了起来——
“这边呢,在这边呢……”
“快,快来这里……”
2.
一大伙人朝我这边跑了过来。
几张车也调整了方向,开行一段,把灯光照了过来。
她会在里面吗?她怎么样了?
我心跳加速。
“这里是厨房。”有人说。
“地震时是七点多了,怕不会在这里。”
我的手有些发抖,拿出了那只手机:“这,是不是……她的手机?”
“是她的手机。”一个男子接过手机,看了一眼外壳上的贴纸,“这个小熊还是我娃送她哩。”
“我存有她的号码,我打一个试试。”另一个男子说,拿出手机拨了一个号码。
他开了免提,那首儿歌彩铃又响了起来“泥娃娃,泥娃娃,有一个泥娃娃……”
那只手机也一闪一闪亮了起来。
“不错,是她的手机。这首彩铃录的是我闺女唱的歌儿。”男子说道。
手机出现在这里,那么人也应该在附近了。
“找!一定要把她找出来!”潘萍挥一挥手,大声命令。
人们开始七手八脚搬那些残砖断瓦。
……
十几分钟后,人们在泥鳅沟小学尚未完全倒塌的厨房里,找到了支教教师朱小雪,这次地震中惟一的失踪者。
我不敢上前去看,心再一次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会是一具尸体吗?
朱小雪被抬上了救护车,救护车鸣着警报飞驰而去。
顶上的警灯在夜空里一闪一闪的。
3.
回到作指挥部用的大帐篷里,差不多是凌晨四点多了。
帐篷里用柴油发动机发了电,通信部门的应急车也提供了信号。
那里有很多人都还没有睡觉。包括潘萍,省里的工作组成员,市、县各级有关领导,救援队伍。
非常时期官员们的敬业精神总是让我们感动。平时这些人,可能不遭我们待见,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台上讲讲话,台下吃吃饭。
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比如地震、山洪、垮桥、爆炸,还有群体上访,该到位的官员是一定会到位的。
本市一号首长张致远在省城开会,也连夜赶了回来。这么晚,也不知他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在天亮以前赶到了。
官员们都怕突发事件。弄不好是要掉帽子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要不在岗位,或是手机不慎关机,联系不上,那个官员是肯定要遭殃的。
虽不至于撤职查办,但组织上至少是对你产生了看法,今后升迁的路基本就堵死了。
我不是官员,但此刻再苦再累,也只得强撑着赶稿子。后方的值班人员也值得乖乖等着我的稿子。
非常时期就得有非常的表现。
好在本报另一名文字记者吴军已把主体消息发了回去,介绍了灾区的情况,抗震救灾的情况,也包括官员们的表现。
摄影记者陈阳也发了图片。
“官员的内容要尽量少些一些。”听到潘萍这番话的时候,我是有些激动的。
知音啊,遇到了知音!
但后来细细一想,当不得真的。该咋办还得咋办。干这一行,听话是应该的,但听话也要有选择,不能盲目。
本报就曾在听话上吃过亏。前久,适逢本报改版,改进报道方式。另一名组长下来调研。市政府大秘指示,要加大宣传力度,调研行程三天,每天都要发一篇稿。
当时正准备换届,这位组长呼声很高,有望进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出指示的出发点也在于此,希望给他造造势。
结果,组长不高兴了,让秘书给本报打来电话,质问敏感时刻何以给他添乱。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组长事情黄了,没有进常委。
大秘的马屁拍在马腿上,本报也因之受连累。本报在省新闻出版局要到的一笔款子飞了。
当然,潘萍所说淡化领导,未必不是她真实的想法。只是,媒体的艺术,就是平衡的艺术。不能因为她一人,就轻易打破了现有格局。
所以,精简会议报道,把版面让给基层群众,已经喊了不是一年两年,但真正实行起来,非一夕之功,得冷水泡茶慢慢来,急不得的。
吴军的稿子,主要分两大块内容,一是说地震发生,情况如何如何;另一块就写领导,如何批示,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如何靠前指挥。
这样,群众有了,领导也有了。就平衡了,艺术了。
潘萍或许有心改进领导活动报道,但也没说不能写领导呀。少写一些,不是不写。
如何多,如何少?这就靠媒体自己掌握了。
实在不行,除了主体消息,还可以配发其他文体嘛。比如通讯、特写、侧记、花絮。
我负责的,就是要写一篇特写,写在泥鳅沟小学“英雄救美”的故事。
后方给我的指示是凌晨七点之前必须交稿。这样,上午九点以前,报纸才能够印刷后送到领导的办公桌上。
我飞快地敲打着键盘,因为亲身经历,感触良多,写得真是顺手极了,酣畅淋漓。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真如一部情节狗血的网络小说。
现实,新闻,小说,到底哪个更精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