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君临天下--千古帝王谈笑看》唐太宗李世民(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反观唐太宗,先不谈他篡改史书那些细枝末节。就说基本情况,他能够在当时群雄蜂起,力量并不占优的情况下,辅佐父亲剪灭群豪,鼎定天下,就足以说明他的才干。而且他以不及隋炀帝三分之一的家底,也使得四夷宾服,群雄束手,这岂又是隋炀帝可比拟的。

至于“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这一句,真的不象一个了解历史的人说的了,浅薄得很。试想,杨广当了多久的皇帝呢―十三年,在他当皇帝的第七年,大隋朝就已经爆发全面的农民起义。而唐太宗则在位二十三年,只有脑子不正常的人才会认为隋炀帝在位时间长了,而唐太宗在位时间短了,也只有智力不正常的人才会认为唐太宗再多活几年就会把江山折腾掉。

所以那些把隋炀帝和唐太宗相提并论的人实在是浅薄可笑的。

隋炀帝在雁门关受到惊吓之后,回到东都洛阳稳住了心神,便马上又耐不住寂寞往江都跑了。也难怪,他在那里足足做了十年的扬州总管,说得一口好吴侬软语。扬州繁华*之地,自是令这位自负才高的君王心仪钟情。其实,说到底隋炀帝骨子里就是一个江南的小文人罢了―孤高自赏,脆弱敏感。

**在评价古今帝王的时候,说能干皇帝多是大老粗。这句话不无道理,大老粗皇帝一般都是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了解民间的疾苦和民生需要,对王朝的兴衰有切肤之感。且老粗皇帝多为人豁达大度,熟知人情世故,一般能做到知人善任,政为民所出。而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文学小青年皇帝,多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之辈,自负自大、纤弱脆弱,责任感不强。说到底,并不是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是否有那段经历,那种认知,那个环境,使得一个人包括视野、态度、能力在内的诸多元素综合在一起的素质能否达到了那个水平。

从李世民在不到十六岁就应征救驾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意气风发,果决多谋有大志向的小伙子。对于这一点,从资治通鉴记载的一件事情上可以看得更加明白:当年李密谋反,刘文静因为与之结亲的关系被连坐,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便去狱中探望。他们有这样的对话:“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

从中可看出李世民早有汉高祖、光武帝之志,所以后来说李世民争储,在玄武门袭杀兄弟是被迫所为实在是经不起推敲的事情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