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躲在扬州于美女美酒中做最后的狂欢。而此时黄河内外,已是一片狼藉,烽火四起。面对如此形势,李世民这样有大志者自然不会心如止水,作壁上观。以他一生的表现来看,对于起兵一事,绝对是一个激进分子。所以史书中说晋阳起兵是在李世民的策划下实现的,这有一定的事实―当然,这不是全部事实。
全部的事实是怎样的呢,个人认为整个事情的主角应该是李渊,他才是导演。其实这很简单,我们想想后来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就明白了。兵变事件发生后,据史书记载是赵光义和部将们自作主张往他身上披上了黄袍,使得赵匡胤“迫不得已”夺了柴家的江山。
可是后世又有几个人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事前毫不知情?赵匡胤为什么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演一番?无非就是赵匡胤受世宗厚恩和信任,乃国之重臣,可没来由的反了,这不就成了乱臣贼子了吗。不但在史书上不好看,且在君君臣臣的封建时代,又何以威服天下?由他弟弟和部下出面,事情就“温和”多了―不是我赵匡胤想篡权夺位,而是下面的弟兄想贪图富贵啊。
再来看晋阳起兵,李渊造反就更加没理由了,在不忠的同时,还要加上不孝一条。因为他和隋炀帝是表兄弟,自小就受独孤姨妈的照顾。现在杨家有难,身为国家倚仗的大臣和皇亲国戚,不思平叛安天下,反而兴兵夺了表弟的江山,性质比赵匡胤“黄袍加身”还恶劣。后世史家会如何评价?所以这种事情就只能由儿子和朋友出面。因为我李渊还是想做忠臣啊,奈何管不住儿子,也管不了朋友。赵匡胤穿了黄袍,李渊睡了皇帝的女人,这都是皇家的禁脔啊。所以只能“迫不得已”行不臣之事。
可为什么后世许多史家相信了李渊,却认为赵匡胤在玩鬼把戏呢。
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主要还是接班人的问题。接赵匡胤班的赵光义虽然得国不正,但他至少一直是大宋朝的“准皇太弟”,大家对那个“斧声烛影”的事情也只是猜测而已。说到底,赵光义还要借助哥哥的权威来说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赵匡胤在外面征战沙场的时候,赵光义还在家玩泥巴呢。而且建国后那些文臣武将都是赵匡胤的,不是赵光义的,坐了十几年江山,文治武功皆一时之盛,赵光义想抹杀都抹杀不了。
而李渊就不同了,刚开始他和儿子演了那么一出双簧,那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洗刷不忠不孝的罪名,而绝不是想把自己克成帝业这样的旷世成就给掩盖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