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就会知道,韩信向项羽进言应该是巨鹿之战开打到兵进咸阳这段时间。可是在这段时间,项羽仗打得很顺利,捞取战利品也最多。即使采用韩信之言,顶多方式不同,效果差不多,可见韩信的见识并不一定比项羽高明多少―因为没有采用韩信的进言,他也把事情做得非常之好了。
但根据韩信后来向刘邦提的《汉中策》,他可能也向项羽提了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定都关中以王天下。可是以当时的情况和项羽的个性,项羽认为这是没有多少必要的。但以他的才气,项羽肯定看得出来韩信是一个非常的优秀的人才。可他少年得志,王霸天下,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又怎么会懂得还要延揽人才呢―所有事情他一个人解决就可以了。
这里就有了项羽的第一个弱点,也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太自负,个人英雄主义太严重,根本不相信什么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什么的。也可以理解,大凡有大才者总有这么一点倾向的,只是项羽非常严重罢了。
所以我们看到后来楚汉相争,楚国一方大都是项羽一个人在左右开弓,四处奔波。而且他每次都还大获全胜―实在让人大惑不解,刘邦一直败,项羽一直胜,可怎么一下子就到了垓下之围,然后项羽身死国灭呢。
我们没看到吗―项羽一直是一个人在和一个集体作战。甚至可以说他差点就以一人之力战胜了这个集体。可是一句老话是,一个好汉三个帮,项羽一个像样的帮都没有―而刘邦一大群。不是项羽败给了刘邦,而是项羽败给了刘邦集团―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刘邦是揽天下之才为己所用,是大才。项羽是以一己之才抗拒天下,是小才。
说得多了一点,接着说第二个事情吧。
前面说了项羽坑秦卒二十万给自己败亡埋下了种子。二十万人就是二十万个家庭,每个家庭再有几家亲戚什么的,那么意味着什么呢。项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到了咸阳之后,嗜好杀人放火的毛病又犯了,“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结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也”。他当时可能就没想过要留在咸阳这个地方了,所以再破烂也不关他的事情。
前坑秦卒,后烧咸阳,项羽把关中百姓全得罪了。但老百姓暂时拿他没办法,项羽也一门心思想“衣锦还乡”,回家乡在父老们面前卖弄自己的光鲜。他可能想到关中破一点没关系,那样的话,这三个封的降王会安分些。可他难道没想到他需要这关中三王做什么―那后面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深得人望的刘邦。他把关中百姓官僚都得罪光了,自己拍屁股走人。可章邯他们拿什么去抵挡刘邦?
关中的老百姓拿你项羽没办法,一腔怨气只能往章邯司马欣他们身上撒。也难怪,四十万关中子弟随你们出征,就你们三个人回来了。问题是还跟着仇人一起回来,并且关中又狠狠的被烧杀屠戮了一番。别*离子散,家破人亡,你们倒称王了,是个人都不会拥戴你们。
与之相反的是,刘邦一到咸阳就“约法三章”,并且不接受百姓们的劳军,这样的领导哪里去找。孰优孰劣,有点思维的人都知道。
所以刘邦毫不费力的平定三秦。因为有了关中这块基础好的稳固根据地,刘邦就可以胆气十足的东进和项羽争天下。因为有了这块根据地,刘邦才可以屡败屡战―关中就是他的胆。
所以这第二个事情其实说的就是项羽之所以败亡的第二个原因--残暴嗜杀。
这个后面还会讲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