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前部分就明确告诉过我们,项羽是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小伙子,你怎么就只记着他的“力能扛鼎”,而忘记那句“才气过人”了呢。也不能怪大家,因为鸿门宴写得实在太精彩,垓下之围写得实在太凄婉―司马迁太投入了,广大的读者也跟着太投入了。
关中大封诸侯,达到了项羽人生的巅峰―原来他肯定以为这只是自己攀登新高峰的起点吧。
因为这里有两个事情决定项羽的辉煌不能延续得太久了,而且这两个事情都是项羽一手制造的。
第一个事情是,刘邦到汉中就国,居然楚国和别的诸侯有许多人跟着去,“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领导,难道大家以为跟着他是去九寨沟旅游啊。既然明知道这一去前途曲折,可还是愿意追随,那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对刘邦充满敬佩,在心里认为以刘邦的为人和能力绝不会一辈子在巴蜀那种地方开荒种地,最后老死荒野。
问题是去几万人也没关系,项羽不在乎这么几个人―何况去的也不全是他项羽的。爱去不去随大家,既然大家愿意跟着刘邦去看大熊猫,他项羽也可以省不少军粮。可是项羽没想到,一个人愿意主动去艰苦的地方受苦,至少说明他是有理想的。而且追随效命的人的口碑还挺好,一群有理想的人愿意追随一个口碑好的人去穷山僻壤,还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他们的革命热情很高。那他们准备革谁的命啊―项羽你最清楚。
项羽当然很清楚,但他不怕。
可怕的是这些人里面能人异士很多―没两把刷子敢去走蜀道吗。里面就有一个叫韩信的,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就是他革了项羽半条命。韩信当时是项羽帐下的执戢卫士,为足以横绝万世的大兵家。可惜项羽也是傲视百代的军神。一代兵仙和一代军神肯定不能并存,而且项羽是何等之人,小时候连秦始皇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一个小小的卫士。
项羽一定以为以后吞并诸侯的战争都是小打小闹,他自己一个人就够了,何况他还蛮喜欢这样的铁血活动。
史记上记载韩信是屡次向项羽进言不得重用后才一气之下跳槽的。可以理解,岁月不等人,人生当趁年轻的大好时光努力进取,以博得功名。再熬几年没结果,就只能空守一身绝学终老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