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摆在楚国面前的难题是如何遣将派兵。当然,事情总会解决的,而且解决得非常之好。
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看来当时楚国朝堂还是有见识之人啊,不过君臣还有一点不便说出来。那就是怀王本乃项家所立,现在刚拿到兵权,自然不愿项羽再独掌强兵。如果遣项羽和刘邦一起入关,因为刘邦本是项梁部属,自然无法控制项羽,当然项羽残暴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实是实情,后来项羽的作为也证实了这点。
所以楚王决定,刘邦西征,宋义率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宋义因为预见到项梁的失败一时之间成了楚国朝堂里炙手可热的知兵人物。而这时怀王新收了兵权,自然也需要一个懂得军事又没多少背景的人来替他领兵打仗。
宋义这人嘴皮子肯定厉害,怀王与他交谈之后,很是高兴。估计他是一方面大吹了一下自己的军事造诣,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的向怀王表了一下忠心。
项羽虽然很郁闷,但对于热爱战争的他来说,北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是有激烈的战斗在等着他,二是还可以面对面的给叔父报仇。可是宋义呢,走到半路上他就不走了。他也想玩坐山观虎斗的把戏,还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来教导项羽。
就宋义个人的作为来看,站在他的立场上无疑是正确的。一是任秦赵相斗,坐收其利在理论上是正确的―那么多诸侯救兵不都是这样做的?二是以五万兵马击秦二十万虎狼之师(王离部),无意于羊入虎口;第三,他也给自己安排了退路,因为他派了自己的儿子去齐做相国。
问题在于他忘了要取得坐山观虎斗,“承其敝”的效果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争斗双方势均力敌,这样两败俱伤,第三方才能坐收渔翁之利;其次,己方必须十分强大,才能有机会控制局面。
可惜这两个条件楚国北伐之军似乎都不具备,宋义没有看到这一点。
可是,总会有人看到的,他就是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项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