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再回首,浅尝新酒余味》第八章 莫对明月思往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正月二十七日,郑经病死。其次子郑克塽袭为延平郡王。

二月,先是大将军赖塔、章泰,将军蔡毓荣等统兵,先后抵达昆明,在归化寺列营。

二十一日,吴世璠遣其将胡国柄等,率步骑数万,摆列象阵,出城迎战。

章泰军其左,赖塔军其右,分队进击,自卯至酉,吴军五却五进,殊死抵拒。

后敌兵大溃,被追至城门。

清兵斩其将军胡国柄、刘起龙及总兵九员,擒官兵、获甲仗无数。

章泰下令,让部下们自归化寺,列营至碧鸡关,形成数十里的包围圈。

吴世璠诸将迫于无奈,将家眷移于五华山宫城,分门守卫。

吴世璠传信给达赖喇嘛,其中提及以割地为条件,向其乞师,但这封信被截获。

自此,吴军以最后的气力,在此地盘踞半年。

四月底的一天。

延禧宫西侧的隐月阁。

“锦书,帮我把这纸书稿收在箱子里。”

“是,小主。”

“皇上驾到!”

“臣妾参见皇上。”

“免礼,快起来。”

“谢皇上。”

卫嘉淼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见到皇帝了。

“皇上,今儿您想喝什么茶?”

“都好。朕只是过来瞧瞧,看你身上有没有好些。”

“谢皇上关怀。太皇太后命苏麻姑姑送来的阿胶糕,臣妾每天都按量服着,现已大好了。”

“那就好。朕瞧你的确有些起色。”

“锦书,你到小厨房里,把今天刚蒸好的芋头糕取一碟来。”

“是。”

卫嘉淼回过头对皇帝一笑。

“皇上您先坐着,臣妾去给您泡茶。”

“好。”

皇帝也没有闲着,倒是四周围走走看看的。

一会儿拿起书架上那只美人耸肩瓶细细打量,一会儿又来到书桌前,把卫嘉淼的字一张张过目。

“让皇上见笑了,臣妾的字上不了台面的。”

说话间,卫嘉淼捧着一个玻璃茶壶,里头的内容倒是看的清楚。

芋头糕也刚好摆上了桌,皇帝便向这边走了过来。

“看了一下午的折子,这会子倒是有些饿了。”

“那皇上可真得尝尝这芋头糕了。”

皇帝见这摆盘儿也十分细致用心。

盛器是一个五寸十分的瓷碟,通体白色,边缘一周烧有十二朵杏花。

碟子里的芋头糕,片成一厘米半厚,灰白色的糕体中,透着紫色的芋头粒,其中还有花生和虾米,腊肉。

皇帝拿起那双商丝银筷,夹了一块咬了一口,而后整块放入口中。

卫嘉淼见皇帝似是吃的高兴,连忙给他倒了茶。

这“茶”也是有讲究的。

说是茶,其实是山楂片泡的水,其中加入几勺蜂蜜。

只是这晒干的山楂里有沙子,卫嘉淼就先泡过一遍,再细细用小刷子剔了剔。

“你这芋头糕做的不错啊。”

“皇上您爱吃,就是臣妾最大的福分了。”

皇帝又拿起手边的小杯,喝了一口。

不错,十分解腻。

“恩。朕瞧着这芋头糕,倒是颇费人心思的。”

“皇上说笑了,其实看似复杂的东西,往往不难。”

“哦?那你说来与朕听听。”

皇帝继续吃着第二块。

“今年山东进的虾米,广东进的腊肉,臣妾在正月里吃着好,特意求了皇贵妃给臣妾留了些。这两样提鲜的材料用的好了,自然这芋头糕的味道就有了保障。”

卫嘉淼不动声色的,给皇帝添了一杯新茶。

“臣妾只是昨晚睡前,让小厨房泡好虾米。晨起的时候,让他们备好芋头切成丁儿,然后找了个碗,将糯米粉调成糊,加入芋头,虾米,腊肉,红皮花生,最后上锅蒸两刻钟即可。”

“依朕看呐,回头你还是写个方子出来,让御膳房学着,以后啊就不用这么累着自个儿了。”

“不麻烦的。皇上什么时候想着了,就让人来传句话,臣妾立马给您做。”

“呵呵呵,也成。”

“胤禩还好吗?”

“回皇上,小阿哥一切都好。惠嫔姐姐照顾的十分悉心。”

“恩,难为她了。”

卫嘉淼,父亲阿布鼐,官职为内管领,正五品文官,其职务为辛者库管理者,相当于皇家后勤部门。

照祖训:“凡内府佐领下(即包衣佐领),内府管领下(即辛者库)女子,年至十三,该佐领、管领造册送会计司呈堂会奏,交总管太监请旨阅看。”

也就是说,宫女选拔,必须是从内务府满洲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佐领下和管领下各种职务等的包衣之女,方有资格入选。

卫嘉淼属正黄旗。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她参选了,时年十五岁。

秀女通常在入选后,除学习宫规外,还要考核其刺绣、打扫的技艺。

考核合格便可继续留下,再择其优者,每日授一小时写字及读书。

内务府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后,最终留下了八名女子,其中就有卫嘉淼。

内务府将这份名单上呈给皇帝后,皇帝亲自面见这八人。

卫嘉淼最后因容貌美艳,才学兼备,被纳为贵人。

卫贵人被指在惠嫔的延禧宫里。

二月,她诞下皇子胤禩。

皇帝为了其方便照看,便把胤禩指给惠嫔抚养。

这惠嫔,原先最爱争风吃醋,那拉慧儿在时,就挑了她许多回刺儿。

自打皇帝让她抚养胤禩之后,她便开始改了自个儿的性子,不再那么浮躁,对卫嘉淼母子倒也算是尽心。

近来前朝没什么大事,皇帝也就留在隐月阁。

灯下,俩人一人一边,各自看着书。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边淡淡风。”

卫嘉淼情不自禁的读出了口。

“这是晏殊的诗啊。”

“是。”

“你喜欢?”

“是。臣妾才疏学浅,也只能被这番风月倾倒了。”

皇帝和她都笑了。

“李德全,”

“万岁爷您吩咐。”

“今晚可有月亮?”

“奴才这就出去瞧瞧!”

“皇上,您……”

“嘘!”

皇帝伸了食指放在唇上。

很快,李德全就回来了。

“回皇上,今儿的月亮又圆又亮的,您看看,是不是移步到院儿里瞧呀!”

“啧,就你多事!”

皇帝下了炕,穿好鞋,拿下了卫嘉淼手里的书。

“走吧,咱们去看'溶溶月`。”

卫嘉淼噗嗤笑了一声。

俩人并肩站在院子中央。

“真美啊。”

“你知道吗?这隐月阁,实际上是宫里最佳的赏月之地。”

皇帝轻轻地说着。

卫嘉淼只觉有些受宠若惊。

“皇上,那您……”

“恩,朕只是觉着,你适合住在这儿。”

皇上抿着嘴笑了,不再言语。

俩人就这么静静地赏着月。

确实,皇帝对她是喜爱的。

第一眼见她,就觉得她美艳无比。

但她的身上散发的气质里,却没有丝毫傲气,相反的,是冷淡。

就如同月一般,让人觉得可望不可及。

而且,她与那拉慧儿是那么相像……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把锦书指给了她的缘故。

后来,皇帝发现卫嘉淼,不仅容貌跟那拉慧儿相像,就连生活中的习惯,也那么像。

比如喜欢做芋头糕,比如喜欢赏月,比如喜欢背诗,喜欢抄写经文。

还有,对许多事情都追求细致……

“老祖宗,皇上在隐月阁待了大半天了。”

苏麻喇姑回着话。

“呵呵呵,我就知道,这皇帝啊,他心里就一直没放下。”

“戍时,皇上又回勤政殿偏殿去了。”

“恩,知道了。”

接下来的半年里,发生了多件大事。

五月,浙江温州大火,焚民舍五千余间。

七月,郑经死后,台湾内讧,二十八日,皇帝命郑氏降官施琅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

施琅随后前往福建,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万正色上奏“台湾断不可取”,改为陆路提督。

后调郑氏降将朱天贵至闽,仍统原辖舟师,以协力攻台。

九月,皇帝带亲军巡视近畿,纳兰性德随行。

初九日,驻雄县,召见知州吴鉴、知县李文英,问询浑河水决及居民受灾情状。

后召直隶巡抚于成龙至行宫,密询百姓生业及地方事宜。

十日,夜里。

皇帝和纳兰性德好久没有谈过话了。

“容若啊,你,为她写过诗吗?”

纳兰性德愣了一下,抿着嘴不答。

“看来是有咯。”

皇帝看着他,笑了笑。

“念来与朕听听吧,趁着这月色。”

“臣惶恐……”

“诶,这有什么的?就当作是,你和我,对她的怀念罢了。”

“那,臣,就献丑了。”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恩。”

此时,赵良栋率师自蜀至滇,见长围距城过远,吴世璠负固抗拒,竟半年围攻不下,主张速攻滇城。

“我等大兵,连营四布,不就近速战,迨至日久,米粮不继,满兵无妨,绿旗兵何以存立耶?”

章泰答以“皇上豢养之满洲,岂可轻进,委之于敌?且你远来,亦宜休养,何可令其损伤!”

但良栋仍主速攻,于是公议攻城。

十月。

初八日,诸军进薄其城,围之数重。又在昆明池内布船,以断其接济。

二十五日后,赵良栋率兵连逾三壕,进夺土桥、新桥、得胜桥三桥。

当时城中食尽援绝,城外围兵扼吭。

吴世璠惶迫无措,人心始乱。

二十八日夜,其将军线緎、胡国柱等谋划,要将吴世璠、郭壮图杀了,献给清军,以示投降。

吴世璠及郭壮图等,闻变皆自杀。

二十九日,线緎等率众出城降。

戮吴世璠尸,传首京师;寻析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云南平。

自吴三桂起兵,至是八年始灭,三藩之乱平定。

在这期间,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丁忧。

他帮助修订《庐州郡志》,又按惠山听松庵竹茶炉旧制,仿造了一只竹茶炉。

在这三年里,他和纳兰性德书信往来不断。

就在这些书信中,他经常提及到一位女子,并在回京时,一同带回。

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

这天,六宫大喜,皇帝大封。

惠嫔,德嫔,宜嫔,荣嫔四位,皆晋妃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