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总兵的决定和曹文焕的想法不谋而合。
所以,曹文焕叔侄三人,骑着三匹马,风风光光的回到了右卫堡。
右守堡守备宁承芳喜出望外,立刻给三个人安排了住处,并且按照王朴公文中的意思,给曹文焕提升为实授把总,兼领一营兵。
曹刚、曹林也跟着叙了功,提升为了队长。
宁承芳十分赏识曹文焕,特意把一个把总营的老兵拨给了他。
做为右卫堡守备,宁承芳这个人虽然为人高傲,但是比较实干,他手下练出的兵也是精兵,虽然不满千人,可是在大同,他的兵绝对可以带出去独挡一面。宁承芳觉得曹文焕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手底下再有精兵,那么强将带强兵,打仗的时候,肯定是得心应手。
曹文焕也对宁承芳的盛情表示感谢,这些兵也确实拿得出手,这个宁承芳带兵,绝对是有一套,可惜不知什么原因,他这么个要文能文、要武能武,以生员身份参军的人,却只混了个守备,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所以始终也得不到重用和提拔。
明末官场,果然埋没了不少人才!
十六岁的把总爷进了兵营,手底下这些个兵也知道曹文焕和曹刚、曹林,曾经在右卫堡巡边的时候,斩杀北虏首级八颗。其中那个把总爷年纪不大,自己就砍了四颗。
这些兵可不像王朴手下那些兵不识好歹,在这右卫堡边塞呆的时间长了,谁都知道大家的脑袋都是挂在裤腰带上的,更是见识过北虏的厉害,这把总爷一个人,砍下了首级四颗,乖乖,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所以曹文焕当这个把总,没有什么怨言,因为大家也不敢有怨言,当兵的都敬重好汉,这把总爷就是个好汉,只不过去了趟大同,就超级提拔成了把总,确实是有点快了,除了几个哨总、队长们,有点犯嘀咕,别人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一个月后,连那些哨总、队长们也没有什么怨言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一个消息,掳掠关内的鞑子兵回辽东了,王朴的军队也撤回了大同,随后就有人从大同传来不少小道消息,说起这个把总爷的事儿,据说他一拳打爬下了一向称霸军营的悍卒,而且独自夜闯满虏军营,砍下了一个大官儿的脑袋。
乖乖,这就更了不得了,北虏已经够厉害的了,这把总爷还敢夜闯满虏营帐,摘下了上将的首级。当兵的谁不知道东虏满洲兵啊,那传的都是神乎其技的,这把总爷干出这么大的事,简直是天降神人呢,无怪乎会超级提升为把总了。
从此,不只是在曹文焕所在的把总营,就是整个右卫堡的各个营,包括整个大同各个沿这城堡的军营里,都知道有个十六岁的少把总曹文焕,并且大家一提起他,不称呼他的名字,都暗地里叫他“曹猛子”。
曹文焕本人当然不知道这些事儿,但是那些兵对他的态度,他却感应到了一点,刚到这个把总营还没什么,怎么后来这些兵都似乎有点畏惧自己似的,看着自己的眼神儿都不对。就是走到大街上,那些其他营的士兵也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的。
曹文焕一向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歪,所以他也不太当回事儿。
曹刚、曹林做了队长,两人都挺高兴,他们从懂事开始,就跟着曹文焕打架斗殴的鬼混,现在两个人手底下,终于也有一帮小弟了,但是曹文焕却反复告诉他们时常去跟手底下的老兵多多学习请教,比如军营里的规矩,以及一些行营、驻军方面必须了解的知识和技巧。
曹文焕告诉这二个家伙,带兵和当混混不一样,要想在军伍里有出息,做成大小曹将军那样的人,就要下苦功夫学习,只有当将领的心中有丘壑,才能带出打仗的兵,假如一个将军连行伍、号令、旗鼓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那他带出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和流贼也没什么区别。
曹文焕一直认为,官军之所以能够屡败流贼,甚至几千人把几万流贼打得东奔西走,就是因为官军知道号令,行军布阵井然有序,而流贼是乌合之众,只会攻击和逃跑,所以少量官军也能打败大股流贼。
可是后来官军缺粮少饷,渐渐没了纪律,官军跑去做贼,流贼投降了官军,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是流贼还是官军都成了乌合之众,打仗也就演变成了拼人数了。
曹刚比曹林认真,他建功立业的心思要比曹林坚决得多,所以他听了曹文焕的话,每天都要和自己的部下请教。曹林见曹刚这样,心里也不服输,所以也跟着照作。
曹文焕对这两个侄儿还是比较放心的。
一晃过了二个月,曹文焕请示宁承芳,要求将自己的把总营扎在右卫堡南门外,他不想住在城里了,他决定在城外划出几大块荒地,来年开春组织部下垦荒种田。
曹文焕觉得大同镇缺粮少饷,朝廷有时候一欠就是几个月,边卒生活很幸苦,这样下去,士兵的士气就会越来越消沉,恐怕连上战场的心思都没有了。
而且,曹文焕这么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仔细梳理了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根据历史,宣大总督梁廷栋和兵部督师尚书张凤翼这二位,马上就要畏罪“自杀”了,宣大下一任的总督人选,也就落到了总理东南五省剿寇军务的卢象升身上。
这位卢总督可是明末难得的英雄,虽然是两榜进士出身,却使了一手绝好的大刀功夫,每战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曾经被流贼一箭射中额头,仍然负创击贼,亲手格杀数十名贼寇,威慑敌胆,流寇们都称他为“卢阎王”,见到他的旗号,能退走的就都退走了。
曹文焕记得卢象升做总督之后,因为宣大的粮饷欠缺,所以组织宣大各镇进行屯垦,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后来不仅供应足了士卒的军粮,还储存下来很多余粮,崇祯皇帝亲自下诏嘉奖了他,号召各地都学习宣大。
即然知道历史肯定会沿着这条轨迹发展,曹文焕也就当仁不让,提前让士兵做好屯垦的准备。
宁承芳当然不知道曹文焕的用意,但是即然曹文焕主动要求扎营在右卫堡外,他也就同意了。
大同边镇,明末时期,一直饱受掳掠,所以人口减少,土地荒芜,许多地主富户都向内地转移,留下了大量的无主荒田。
曹文焕很容易的就找到一些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组织士卒拔草,收拾。
他懂得做为将官首先要体恤士卒,和士卒同甘共苦,以忠义对待他们,士卒才会感恩戴德的去效死力,所以这些杂活,曹文焕一般都和士卒们一起做。
曹文焕还坚持不吃独食,和士卒们一起进餐,士卒吃什么他吃什么,士卒们睡觉了他也要坚持巡营,给士卒盖盖被什么的,有时候部下的士卒生病了,他还要亲自去嘘寒问暖,这些都是他从现代的电视剧中学到的,其实目的也只有一个,拉拢士卒的心。
他记得历史上许多名将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他也知道做为将官,对待士兵也不能太放纵,不然就会失去威严,容易让士兵轻视。还好,士卒都对他言听计从。因为大家都对这个少把总有一种个人崇拜,他们很想知道,一个在满虏营中取下上将首级而毫发无伤的人,在心理上会是怎样一种高高在上。
满清兵,那一直是关内军队的恶梦。
……
四个多月后,曹文焕的头发已经长起来了,那一段,每当出去和士卒在一起,他都戴着头盔,防止别人看到他头上丑陋的猪尾巴。
这时候他终于能像个正经明朝人那样,在头上挽了个小髻了。
朝廷的邸报传遍了九边,果然,朝廷任命卢象升为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没有多久,总督府就下来呈文,要求宣镇和大同镇各城各堡,准备来看开春组织军屯。也就是说,要一边练兵,一边军屯。
曹文焕在右卫堡做了四个月把总,这四个月,他学到了很多有关明朝军中旗鼓、号令、军制、纪律等方面的东西,他觉得这些东西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用处。
远在大同的王朴,似乎把他这个功臣忘记了,只有兵部实授曹文焕为把总官的文书移送到了右卫堡的守备大人桌案上……
……
崇祯九年十二月冬天。
大同右卫堡守备宁承芳,交给了标下把总曹文焕一个任务,大同府最近连年遭灾,百姓贫困,周边的土寇多如牛毛,前些日子,从大同押往右卫堡的几车军粮被大胆的土贼劫了,大同镇帅王朴大怒,急命右卫堡守备宁承芳迅速派人把军粮夺回来。
听了宁承芳的吩咐,曹文焕就一抱拳,道:“好,这件事给卑职去办吧!办不好这个差事,卑职提头来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