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王者,战力和军事能力最强者莫过于项羽,最令后世扼腕叹息者也莫过于项羽。
郑板桥说过:“《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看过史记的人应该都同意这一点,项羽确实是司马迁记录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历史人物。
可惜,如果不仔细的话,司马迁倾注大量同情和感情书写的这个人物却使后人看不到他的真实面目了。
项羽出身名门,他爷爷就是当年击败李信二十万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终项羽一生的作为,可说把世代为楚将的项家武功发挥到了极致,自然功业也达到了巅峰。
将门虎子,一点也不错。
项羽幼时,不喜读书。他叔叔项梁便让他学剑,哪知他学不了几天,又没了兴趣。项羽的解释是:“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如果后来项羽没有在历史上弄出那么大的响动来,看到这里人们都认为这孩子八成“废”了。
天才自有不凡之处,其实历史上又有几个人是靠熟读兵书成为著名军事家的呢。赵括倒是把兵书读得烂熟于心了,可结果呢―一肚子兵书把四十多万赵军弄到土坑里去了。这要和人打交道的学问,是千万不能死啃课本的,一定得牢记:实践出真知。就象管理搞得好的,又有几个是管理学博士?
虽然项羽诸般学问都是浅尝辄止,但这并不妨碍他问鼎天下的自信。那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说了他留在历史上的第二句话,也是最为石破天惊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事实上, 如果秦王朝的统治者能够体恤下情,关心民生,这句话也就说说而已―历史几千年,不知有多少人说过这句话呢。
可是就只有项羽说出来被记在史书上了,因为对于他后来的作为来说,这句话不是大话空话,而是实话。
前209年,因不堪秦王朝暴虐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发难。继而华夏大地兵连祸结,诸侯蜂起。
素有大志的项氏叔侄二人自然也不甘落后,这时会稽太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都反了,现在正是老天灭亡秦朝的好时候。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我想发兵,请您和桓楚来带领”。可结果呢,项梁叔侄二人一不做二不休,把殷通给杀了,夺得了这支军队。
以前看这一段的时候,很是不明白:
第一,项梁当时是通缉犯,殷通知道他的行踪,那么两人的私交应该非常之好;
其次,殷通的那段话以及与项梁交好的事实表明他也是一个有见识,有胆魄的人;
第三,殷通已经表明态度让项梁领军。
按理来说,这样的人不该被杀。
但是继续看下去,对项梁叔侄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殷通非死不可了:
第一,殷通虽然让项梁领军,但他并不是准备把全部军队都给项梁,还准备分一部分给桓楚;
其次,殷通难道是大公无私的人民公仆不成,自己的军队全给了别人。错,他让项梁和桓楚带兵并不意味着他交出军队的所有权―梁桓二人只是供他驱驰罢了;
第三,殷通是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领导。
项氏叔侄蛰伏多年,难道就愿意给别人打打下手,供人驱使?所以他们必须杀了殷通,因为他们需要完完全全控制这支军队为自己打工。
分析一下,主要是后面还用得上。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