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他们有了好的想法,就主动出去推销,想在社会上去实践。不像我们现在的学人,顶着教授知识分子的头衔,只知闭门造车,弄出来的东西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可他们自己倒还沾沾自喜,以为是阳春白雪,别人不能理会。可是对社会无用的知识又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不是迂腐的儒生,而是很彻底的知行合一的实践主义者。他们都曾周游列国,去推销儒家的治国理念。荀子也一样,他是赵国人,但他主要是在齐国和楚国进行游历活动,因为这几个国家文化根基比较厚,杀戮之气相对轻一些。当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在秦始皇的太爷爷昭襄王当政时,他去过一次秦国。
现在我把那次见面的情况抄录下来: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也”;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
虽然秦国因为法治传统,没有给荀子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在秦国的所见所闻一定使他很受震动,也可能使他认识到在战国这样“无义战”的时代,要想统一华夏,还是要靠法家的思想。李斯在荀子处学习的帝王之术,其实就是法家的“术”、“势”、“法”。所以他离开秦国后一定对法家的学问和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李斯和韩非子能够从他那里学习到法家系统知识的原因。
可惜,荀子早生了三十年,如果是他去辅佐秦始皇,而不是李斯,中国的历史可能又是别样的面貌。但他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李斯―也就深深的影响了秦朝的政治。比如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思想与之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典型的“厚今薄古”的表现。而后来秦始皇和李斯治下的秦朝,就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治理的。再后来经过汉朝的“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儒表法里的政治架构。追根溯源,这一政治思想还是发轫于荀子。
荀子真千古之圣人,千古之奇人也。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