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县内守军的一众头目召开紧急会议,商量推个头儿出来继续领导造反事业。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喋喋不休,最后一个读过一点书识几个字、昨晚又策划了打劫敌营精彩一战的刚加入造反行业才五六天的小头目被推上了领导的位子。
此人姓陈名胜,字涉。
陈胜此人倒是天生造反的料,一登上领导之位,立刻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明确提出了造反的口号。陈胜的原话是这样的:“***,皇帝、国王、将军、丞相生下来的儿子,以后还是能当上皇帝、国王、将军、丞相。我们辛苦一辈子,啥都没有,以后我们的儿子还得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辈子,然后又啥都没有,只能继续播下卑贱的精子生出下一代。如此轮回,天苍苍,野茫茫,何时是个尽头?贵族的儿子永远是贵族,匹夫的儿子永远是匹夫,这是什么道理?大丈夫在世,死有什么好怕的,死也要死得大名鼎鼎。我们一起操***,我们也要当皇帝当国王当将军当丞相!”有文人马上帮他总结为两句口号:“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和“匹夫皆可谋为王侯将相”。事实证明,这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陈胜高出梁山好汉几个层次的进取**,显露了阶级斗争的雏形,表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并极大地满足了穷苦百姓的幻想欲,充分调动了大家的斗争积极性。
第二件事,就是明确提出了造反的目标:复兴楚国。这极大地激发了原来楚地人民的爱国热情,并鼓舞了斗志,同时也刺激了原六国贵族后裔的攀比心理,你能复楚国,我就能复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咱们比比看谁复得快复得好,当然还是要好字当头快字次之努力争取复国复得又好又快。
可以说,这“两个口号、一个目标”,是团结的口号、胜利的口号,是高屋建瓴的目标、高瞻远瞩的目标。
陈胜这两个口号一个目标传开后,如史料所载,许多人自带粮食,往陈郡汇合,跟随陈胜造反。当陈胜打败姚常,将部队推进到陈郡郡治陈县时,回头一看,身后已经会聚战车六七百乘,战马骑兵千余骑,步兵数万人。
入陈城,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封好友吴广为假王,并大肆分封手下,很多匹夫真的成为了王侯将相。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十月初一,前方战报:九月二十五,姚常部彻底兵败。半月余的战斗中,二万秦兵战死一万八千人,二千伤残士兵全部被俘,然后被陈胜部残忍坑杀泄愤。周边郡兵县兵死伤二万余人,其余溃散。叛军和百姓死伤二万余人。陈郡郡守张洪、将军姚常均死于乱军之中,首级被悬于陈县城墙上示众。陈胜部甚众,正兵分两路往关中逼进。
陈扶苏看完,气得一拍案几,怒道:“这陈胜杀我大秦郡守、将军,坑我兵士,真是气死朕也!”从公务员转型为皇帝不过两个月,陈扶苏倒也一时想不出什么狠话,只能说了这样一句毫无气势的话。他以为自己实行新政应该多多少少能够扭转一下不利的局面,没想到却提前将近一年引发了叛乱,顿时有了一种沉重的无力感。
事实上,只能怪二世新政的影响力还未波及到中原深处。要是陈郡民众知道二世新律已无株连之刑罚,估计参加造反时还是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前程与未来的。
冯毋择面色阴郁,沉声道:“臣建议派出五万将士前去剿匪。”
陈扶苏问:“哪位将军可领军?”
冯毋择道:“沈川将军曾随王贲将军伐齐,老成持重,现正镇守函谷关,可领军。”
沈川?听都没听过。虽然说不能以名气论才能,但这秦国将领怎么这么青黄不接啊?
陈胜吴广不足为俱,按历史发展,造反后不久他们就死翘翘了,困难的还在后面,很快就是诸侯并起,到时派谁去应付那混乱复杂的局面?现在派人去打陈胜吴广,还得防着其他地方将要发生的叛乱。怎么防?
陈扶苏最苦恼的是,他知道历史的大致走向,但却无法向身边的大臣说明。像这次出兵对付叛乱,各位大臣就不可能像陈扶苏想的那么多,在心里大多不以为然。虽然姚常刚刚兵败,但大家都想,几万贼匪怎有可能撼动大秦的根基呢?我大秦精兵一至,还不是手到擒来。
看着冯毋择,陈扶苏眉头不展。
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对朝中这几位老臣,唉,不知怎么说好。
李斯权欲心重,一直是大臣之首,无人能与其争锋,虽说最近修改法律的工作他是尽心尽力,但君臣之间的磨合过程相当痛苦,陈扶苏对法制的想法与李斯奉行的法家那一套有些出入,时常有鸡同鸭讲之感,总是想不到一块去。而且,对于李斯这人陈扶苏心里还是有个疙瘩,总是有点别扭。
冯去疾正直、刚烈,对大秦忠心耿耿,对陈扶苏也是恭敬有加,但年龄偏大,陈扶苏觉得跟他没啥共同语言,也就亲近不起来。
冯毋择最持重,但也最中庸,陈扶苏感觉大秦军政在他手下总是一付施展不开、凝滞不前的样子,让陈扶苏颇为郁闷,自然跟他话不投机。
这三位老臣跟随秦始皇多年,在秦始皇独断统揽之下,久而久之沦为附庸,对很多事情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唯皇帝马首是瞻,变成了皇帝的高级秘书。这两个月相处下来,陈扶苏对他们既是敬重,敬重他们的敬业操守,又是遗憾,遗憾他们的中庸循旧。当然,也有可能是秦统一天下后,他们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实在是太多了,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心血。也有可能是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威严让他们战战兢兢变得小心翼翼了。也有可能他们确实是老了。
现在当然不能撤了他们,但留在身边又老是觉得不是很对自己的胃口,鸡肋啊,食之无味,弃之不忍。陈扶苏现在需要的是支持他的新政的开拓型人才,而不是这种守成养老型的看门老伯。
冯劫年轻一些,感觉还好点。蒙毅有见识有谋略,司马循刚正不阿,他们跟陈扶苏年纪相仿,私底下陈扶苏最常找他们商量国事,并在心里将其预定为未来丞相和**官的人选。
现在大秦将领青黄不接,也不能全怪冯毋择。秦始皇统一天下已十几年,除了南北有点战事,中原一带风平浪静,将军们无用武之地。十几年过去,老的死的死退的退,年轻的未经战火历炼,当然是青黄不接了。陈扶苏真是恨不得蒙恬能有三个,一个守秦国本土,两个派出去打项羽刘邦。赵佗应该是个人才,但这种人留在身边当个文臣就算了,一旦让他掌握军权派出去打战真怕他会裂土自立。
陈扶苏还隐隐约约地发现,李斯毕竟是在秦始皇身边混了三十几年的老臣,在朝中的“党羽”最多,支持率颇高。三冯与李斯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实际上不是很和睦。蒙氏家族在朝中的代表蒙毅表面上不偏不倚,但其私下与冯劫颇为投机。但总体上看,冯蒙两大家族是既不过分疏远,也不过分亲近,保持着一种若有若无的联系。这朝中三大家族的关系相当微妙。好在冯蒙两大家族对皇帝的忠心不容置疑,陈扶苏还暂时不用去担心朝中大臣会结党营私或图谋不轨。
陈扶苏想了好半天,道:“朕以为,还是请蒙恬上将军回来吧。”
冯毋择惊道:“这小小盗匪,也用不着蒙将军罢?再则,蒙将军一回,何人镇守北疆?”
陈扶苏脸色沉重:“这小小盗匪,可是刚刚杀了我大秦二万将士!北方匈奴如今不敢犯我大秦边界,可召蒙将军和十万骑兵回来,留二十万守边已经足够了。就这么办吧。至于北方军团,可由……蒙将军四大副将中,朕看涉间、尉僚追随蒙上将军多年,老成持重,可暂时接管军中事务。在蒙将军率兵出战之前,下令各郡坚守御敌!你们再商量一下,看如何对函谷关内外的那八万兵力进行重新布置,你刚才说的那个,叫什么来着,对了,沈川,让他把函谷关先给我守住,等蒙将军回来再说。这几天时间你通知李丞相和冯丞相抓紧准备军械粮草。”
这个决定是陈扶苏突然作出的,连找蒙毅商量一下都没有。怎么商量?难道说朕预感中原将会大乱所以召你哥哥回来你看好不好?陈扶苏感觉这普天之下,可能也只有蒙恬能够制得住项羽了。至于韩信能不能找到,找到后能不能为我所用,八字真是还没一撇。尉僚是秦始皇时代的老将,涉间据史书记载是在巨鹿战败后**而死,应该是大大忠臣,就让他们领那二十万北方军团吧。本来陈扶苏想留十万军队在北方就够了,但转念一想那条边境确实是太长了,就留够二十万吧,让那配置了马蹬马鞍的北方精兵回来一战。南方军团也都快回来了,裁减掉那些老弱病残的,四十万大军应该也至少有二十万可所用,足可以应付了。至于沈川,就让他去帮忙部署关外的布防,先顶住这十来天,到时蒙恬一出马,陈胜算个球!
冯毋择很是不解,心想:这二世陛下专横独断之风倒是跟始皇一模一样。
见冯毋择就要转身离去,陈扶苏突然想到什么,忙问道:“冯太尉,上次你说我大秦将领有些已经告老还乡,不知都有哪些?”
冯毋择回过身道:“王翦将军……”
陈扶苏一阵激动:“王翦?他还在?”
冯毋择道:“王将军已于去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陈扶苏把失望二字写在了脸上。
冯毋择道:“如今赋闲在家的大将,还有王贲和李信二位。”
陈扶苏又把喜出望外四个字写到了脸上:“王贲?李信?真是天助我也!”
冯毋择忙道:“王贲将军今年已经五十岁了,据说腿脚不便,常居家中。李信将军年轻一些,也有四十岁,常居于田园农庄。”言下之意,这两位有啥用,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在乡下种田十几年,还能操刀上阵否?
陈扶苏道:“他们现在何处?”
冯毋择道:“据闻均居于内史郡内。”
陈扶苏忙道:“快去请他们,便说我大秦危矣,请他们出山,给朕帮忙。”
冯毋择更是大为不解,但也只能领命而去。
陈扶苏心情大好,哼着小曲提前下班回后宫找韩冰去了。离走前瞟了一眼前方战报,冷笑道:“宁有种乎?老陈,我看你要第一个绝种。”
史载,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拔赵国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始皇十八年,费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亡,成为秦国一郡。始皇十九年,将兵攻打燕国,平定燕蓟。始皇二十一年,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后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因功被封为武成侯。
史载,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之子王贲将兵伐楚,取十余城。次年率兵攻魏,魏王投降,尽取魏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又回师攻代国(治今河北蔚县),俘代王嘉,消灭了赵的残余势力。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遂灭齐,完成秦的统一。因功被封为通武侯,
除韩国外,东方六国有五国为王翦、王贲父子所灭。史书称“(秦统一中国)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史载,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随王翦伐燕,攻克燕都蓟。同年,与蒙恬领兵二十万攻楚,大败。始皇二十五年,随王贲攻取燕国辽东。汉朝大将李广及其子李陵一家即为李信后代。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