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驻军樊口,得知台军日益逼近,心中非常着急,每天派巡逻的士兵在江边眺望孙权的军队。
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队,就立即乘马回营报告刘备。
刘备急忙派人前去慰劳,周瑜对慰劳的人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委派别人代理,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会面,实在符合我的愿望。”
刘备就乘一只船去见周瑜,说:“现在抵抗台骀,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不知有多少战士?”
周瑜说:“三万人。”
刘备说:“可惜太少了。”
周瑜说:“这已足够用,将军且看我击败台军。”
刘备想要召呼鲁肃等来共同谈话,周瑜说:“接受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您要见鲁肃,可以另去拜访他。”
刘备既很惭愧,又很高兴。
为了支援周瑜,又恐雷薄旧部被颜良军中的昔日同党陈兰等策反,刘备便遣赵云率雷薄及其三千军合同江夏兵七千共一万人前去为周瑜助阵。
又令关羽、张飞、刘辟各率本部军共两万前往麻屯、保屯接手孙权正在营造的壁垒依险抵挡颜良军。自领陈到、霍峻、祝臂等本部军三千及江夏军一万三千,固守最后的大本营夏口,保障各方的后勤供应。
当时的右都督程普,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
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
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
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程普对身居后起之秀的周瑜之下,感到有些不满,并且多次冷嘲热讽,加以凌侮。
但周瑜是个“性格恢廓”、心胸豁达的人,他以大局为重,“折节容下”,对程普的态度,不加计较,并且虚心向他请教。这使得程普十分感动而且“敬服”,同周瑜的关系也变得“亲重”了。
后来程普对别人说:“和周公瑾相处,如同饮美酒一样,很容易使人陶醉。”
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今湖北嘉鱼,长江南岸),与正在渡江的台军相遇。
周瑜眼看敌军将近,知道只有将士兵的士气调动起来,才能战胜士兵对敌人人数上的恐惧从而发挥水军的优势,于是说:“我这一次出征,结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于时连发三箭,三发三中。
士兵们全神贯注,大为振奋,士气顿时增长了十倍。先锋臧霸的军队完全都是旱鸭子,正在渡水之时被周瑜截击,仓促之下大败,损失有近万人,并因此而引发瘟疫。
待台骀率八万后军挟裹荆州丰厚军资与臧霸万余残兵汇合,文聘大军也已到达汉阳,两军遥相呼应。
此时颜良大军被关羽、张飞阻挡在麻屯、保屯之地,无法西进,但是也牵制了刘备手下的两员大将。
由于孙刘动作迅速,台骀的大军才刚刚进至乌林,与周瑜隔江相望,渡江作战的战机已失,不得不在乌林扎下营盘与孙刘联军对峙,在此捕捉战机进而决战。
台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
台骀紧急征召在荆襄一代久负盛名的南阳人张仲景随军就医,给予他最优厚的条件和物资,并配备百人供其驱使,令其救治伤病。
张仲景得到台骀的全力支持,不但将很多只存在于设想中的疗法得以临床实施,更是教导出了十数个得力学徒,并将自己的医术所悟整理编纂成书,流传于世。
另一方面,台骀又令颜良兵出濡须,想在另外战场取得胜绩以鼓舞士气。
周泰勇战击退颜良,于是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
时朱然、徐盛等为周泰部下,心中不服。孙权听闻此事,立即前往濡须坞,宴请诸将。
孙权亲自端酒到周泰跟前,然后让周泰解开衣服,众将视之,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叹。
原来,周泰的胸前、背后,胳膊,肚子上,到处都是长短不一的疤痕。
孙权每指周泰身上一处伤痕,问周泰这伤怎么来的,周泰都明确的说出这伤痕是哪一场战斗怎么受的伤,孙权拉着周泰的胳膊,哭着说:“幼平,你为我们兄弟在战场上作战如同熊虎一般,从不怜惜自己的身体,受伤几十处,皮肤如同被雕刻一般,我怎么不能不把你当作我的至亲骨肉,委任你以兵马之重?你是东吴的功臣,我当和你同荣共辱。”
次日,孙权赐给周泰青罗伞盖,于是徐盛等人才服从周泰。
此后,台骀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连营数十里,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乌林位于洪湖市乌林镇)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
同时广征荆州医者,治疗士兵,隔离患者,以期恢复士气。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台军对峙。
由于接连两败,而大军又不得不龟缩起来,练习那并不擅长的水战,台骀渐渐不耐起来,与众人商议道:“以己之短,攻敌之长,非我所欲也,况山高水长,我就不信这长江之上无我大军可渡之地!”
于是台骀决定放弃正面水战,分兵江水上下游,寻找可渡水域。
这时,孙刘联军在周瑜的部署下,分配如下:
周瑜与程普率两万军队严防死堵,依仗地势阻碍台骀军度过江水,并时刻监视台军动向;诸葛亮与赵云、雷薄一万军马沿赤壁北侧路溪驻扎,既可以防止台军分布偷渡,又可遥相呼应。甘宁与苏飞率五千精兵布防源潭,周瑜、程普自领两万五千兵死守赤壁渡口,依岸时刻准备水战。
诸葛亮拜见周瑜,说道:“如今敌众我寡,若不用计,实难退敌。”
周瑜笑道:“孔明既出此言,想必已计出于胸了吧!”
诸葛亮说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台骀思虑多端,帐下又多善谋之士,欲破台骀,孤计未尝可行,必使连环计也!”
周瑜道:“昔读兵法,亦知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如此,愿闻孔明妙计。”
诸葛亮又说:“但凡用兵,必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分,今台骀已占地利,又兵多将众,我军唯有求取天时也。”
周瑜说道:“莫非,孔明欲借东风耶?”
诸葛亮大笑道:“正是如此,公瑾心灵慧至,与亮同谋!阁下久在江东操练水军,必知何日宜行此计,届时呼风唤雨,可立不世之功!”
周瑜说道:“孔明谬赞矣,此计在后,辅计有谁可用?”
诸葛亮说道:“都督明知故问,是在考校孔明了?”
周瑜见诸葛亮不再多说,于是说道:“如此,我便着手实施了。”计定,二人大笑出营,正遇周瑜功曹庞统。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小的时候庞统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
当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
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又有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周瑜征为功曹,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
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却说庞统看到旧友诸葛亮和周瑜大笑出营,于是说道:“二位谋划何等好事,如此开怀,须得算我一个。”
诸葛亮说道:“此事最是凶险,常人不能胜任,士元此来,实为天意。”
周瑜亦说道:“如此好事,须有士元成全。”于是三人复又进帐,仔细谋划。
庞统当仁不让,说道:“我往累敌,都督攻敌,则此计圆满矣”,说罢,立即接受重任,独舟泛往乌林。
正如诸葛亮、周瑜所估计的那样,台骀的军队虽然未尝败绩,但是初到南方,不战而克荆州,还未来得及适应南方水土,于是发生了疾病。
同时台军多半不习水性,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庞统求见台骀,进言道:“北军南行,战于江上,多有不便,如今行将大战,大将军应依北人之习性,多建大船,稳固小船,令士卒皆有陆地之感。”
台骀没料到庞统会来,仔细打量起此人,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猥琐不堪,倒是和之前经常在新闻中见到的某宝的老大马某相像,长相的确自成一统。
虽然庞统来献计,台骀并无心思,于是盯着庞统说道:“要是听了你的话,我便可以击败孙权的水军了吗?”
庞统又说:“大将军兵锋无人可挡,只是不习水性罢了。小舟易颠簸,大船稍安稳,大将军可设法使船船相扣,结连一起,则纵兵跃马亦可矣。”
沮授听不下去,唯恐台骀被庞统巧言所蛊惑,便大喝道:“庞士元好计谋,欲使周瑜火攻乎?”沮授言罢,众人议论纷纷。
庞统闻言怡然,徐徐说道:“沮公与所虑极是,然则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大将军居于西北之上,周瑜之兵皆在东南,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有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岂敢提议此计。”
台骀本想驳斥庞统,但是转念一想,庞统所提之策的确是个好计,只需注意敌军动向即可。同时还可将计就计,虽然有失公允,但是权宜之下,也只好如此了。于是环顾诸将说道:“青、徐、燕、代之众不惯乘舟,今非此计,几时安能涉大江之险?”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