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次说到,太子刘彻来送行,遇见了他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卫青,虽然那时他俩还都不能称为“男人”,只能算“男孩儿”。呃“他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怎么听着这么暧昧呢?1重说吧,就是刘彻在送别我们西去的时候,遇见了卫青,也就是说,未来的皇帝遇见未来的大将军了。
接下来,刘彻对小卫说,他姐姐一家人可以被安排到平阳公主府里做事,并得到照顾,叫他放心去西域。小卫和他姐姐听了都很高兴。
众人该上马的上马,该上路的上路,我们拜辞了未来的天子,所有该分离的人都正式做了分别。
临走,我又回望了一下那一家人,发现与我一同回头的还有小霍。
他在看卫家女孩子中最小的那个,那女孩子也向他挥了挥手。这时。我发现她乌黑的“抓髻”上有颗小小的亮点,阳光下闪一闪的,随着她的脚步,还轻轻摇动,我想起来了,那正是小霍问我要的那个小坠子──“金步摇”。
小霍发现我在看他,便再也不敢回头,同小卫他们一起打马离去。
小姑娘难过地站在那儿……静静的……
后来,我追上小霍,问他道:“你喜欢卫家的小姑娘?”
小霍惊呆了,愣了半响……
“她是卫子夫吗?”
小霍更加吃惊地看着我……
在一旁边的小卫道:“大人,你恢复记忆了?不对呀,除了小霍,根本不曾有外人知道小人家里外甥女的名字……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嗨”
“呃,我很早以前就有听说……”
“!?!”这下,他俩都吃惊得不得了。
我想,这卫青都定位了,这是历史名人呢,他的姐妹们也都是名人,其中还有一位最有名的,我就是猜也得往最有名的上猜吧。
“不不!小人,呃!”小霍急了,“小的喜欢的不是子夫……”
小卫抢着道:“不,小人以为,霍兄弟应该更喜欢少儿吧……子夫不爱讲话,少儿更开朗些。”小卫又接着说:“小人的三个外甥女,最大的叫君孺、老二叫子夫,最小的是少儿2,小霍去过小人家中几次,我见他跟少儿最投缘。”
“少儿?最小的那个?你……呃?”
这两个人的神情都好像在说:您这有啥奇怪的!?
汉代法律要求,无特殊情况,女子十五岁之前都应出嫁婚配,就算像小卫姐姐的情况没正式嫁,也有事实婚,十三岁结婚都算晚婚,那要是七八岁谈个恋爱,也不是没有可能性。小霍一个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喜欢一个小自己几岁的小女孩儿,在那个时代也是符合常理的。
“呃,没什么,只要别喜欢卫子夫就是安全的,你可没实力跟她未来老公抢!”
“?!什么?子夫的未来老公?大人的意思是?……没听说有人家来提亲呀!是大人您喜欢子夫吗?那……”小卫变得很唠叨。
“呃,没,没,我哪儿敢呢,咱们赶路吧,别想太多了……”我打马跑开了。
第二节
这里先跟您介绍一下我们的路线。于阗古国大致的国土,范围包括:今天的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阗﹑民丰等县市,那还是在它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在西汉3,西汉时的于阗国主要应该在今天的和田一带。具体位置在今塔里木盆地南沿,正处我国西北部国境,接近印度的克什米尔。它中心地区在发源于昆仑山的喀拉哈什河和玉龙哈什河之间。您打开今天的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如果想从西安到和田,那基本上是要穿过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穿过整个柴达木盆地以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部边缘。在这个时代,这是多么艰苦的旅程!我们的路线与古代“丝绸之路”其中的一条路线——南道,是一致的,是“丝绸之路”三条路线中最短的一条,大致是:从长安先到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古国直至于阗。目前的这段路程应该是在这个时代,所能选择的最好走的一段了。据说,我们的旅程要耗时半年之久。我更希望能合理的规划,并加快一些,毕竟我还打算回到现代去,耗费的时间越多,变数就越多。
……
第一个驿站到了,于阗的使者在此恭候迎接公主。其实,他们本来就是来请婚的使臣,大汉皇帝下圣旨指示他们在此处等候。这也算是一种礼节,表示他们从现在已经开始迎亲了,以示诚意,是形式上的迎亲。由于他们国小,人口少,使团人数有限,后勤服务根本就跟不上,所以“迎亲”后的全程的护送以及后勤服务工作还是由大汉“承办”,这也足见大国的实力。
于阗使团成员们看到我们这仪仗排场后,脸上都表现出无比的震惊和恐惧。我之前有提到的这一行“陪嫁的”和“送亲的”人员加一块有近五千人,这哪里是去合亲,更像是要占领于阗呢!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于阗古国当时的人口也就三千户,能打仗的人口最多也就三万人。如果,大汉派了五千兵马,如果在战术上运用得当,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远远超过于阗,您说能不能拿下这个国家?完全可能。还合亲呢?一举把这弹丸小国变成特别行政区,公主上那儿当“特首”。当然,他们脸上也有一丝欢喜,估计是暗自庆幸他们这偏僻小国能搭上大汉这个姻亲,实在是攀上了高枝,繁荣发展指日可待了。
于阗使团中领头的三位特使先向公主行礼。在举行了简短的“交接”仪式后,又共同向我行礼。
于阗人长什么样?估计在现代社会得靠什么颅骨复原技术了。那首先得出土一个颅骨,其次再证明一下那不是冒牌的,最后再复原分析,实在不容易,结果也不一定准确。眼下,我就看着真的了,他们是典型的外高加索人4的模样,深目虬髯,高颧骨,白肤色,脸上棱角很分明,但身材并不高大。其中一个年纪大一点儿的用生硬的汉语向我介绍道:“在下曲陀靡,这两位是在下的兄弟源多邪和宝靡格。我兄弟三人都生于我于阗国知名行人世家……”
什么?!“行人”?过路的吗?这过路的有什么可显摆的?一见面就吹牛,国家啥事都没说呢,就先说他们家,并且他们全家都是“过路的”。
在我一旁的公主府小吏见我直皱眉,忙贴近我,低声道:“大人,‘行人’就是‘行者’的意思!”。“行者”?我第一个联想就是“孙行者”,难道我这真是“张骞版西游记”?
于阗使臣接着道:“我先祖历代为行人,今有幸为使与大汉联姻,乃我族之无上荣耀,家国之万幸!”
您听见没?他先说“我族”再说“国”,一个国家的使臣,先说自己的家族,后说自己的国家,足见这使臣啥水平!可见这个国家的民众“国家意识”肯定不强,以后定要出现分裂和动荡。其实,他们有这种思维也很正常,当时的各少数民族小国很多本就处在原始社会阶段,连奴隶制社会都没有形成。人民的意识思想最多只达到为了自身的安全与生存去维护部族的利益,而让民众去爱戴和理解国家这种政治的机构,还是有些难度的。这叫我不得不为今后公主的命运担忧!后来,我在路上又问了小吏才知道,这个“行人、行者”在那时代的意思就是“外交官”的意思,这于阗使者的意思说,他们家是世代的“外交官世家”,是出身名门的,想显摆一下家世。
公主听了使者的话,平静地说道:“想我大汉承袭中原上古文明,乃昌明之邦,今我仅以身为使,乃教化异族为己任,授天子礼仪,携戎夷以助我大汉之共荣,乃令天下人皆晓于阗。”这话说得挺牛啊!让我给您翻成现代汉语,咱公主是说:我们大汉是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强盛的国家,今儿我才是使者呢,来教你们学文化的,我要把你们教育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拥护我大汉王朝,我们也保护你们共同繁荣。到时候,世界人民就知道有个于阗了。在我面前少跟我提你们家族啥的,连你们国家都没名儿呢。(作者注:这段话,请用“京片儿”,也就是北京方言朗读,效果更佳。如果您是南方人,请找一北京同事帮您读!不好意思,这几天读了几篇袁腾飞老师的文章,行文风格有点受影响。)
曲陀靡忙跪下道:“是,是,臣等愿自今日始尊公主为我国之母,启我国万世之荣昌!”看见没,马上就被教育了吧,再不提他们家族了,马上就爱国了,都有国母了。
从此,于阗的使者就与我们同行。相处几日下来,觉得他们还是比较朴实真诚的,也很正直,毕竟是于阗的贵族,受过教育,有修养。几位的汉语水平嘛,除语调听了叫人头疼之外,语法水平是相当不错的(当然是古汉语语法水平),总之交流是没问题了。他们还给我讲了很多当地的风俗,旅途还是比较愉快的。三个“行人”兄弟中,老大也就是曲陀靡,比较古板,老二、老三活跃一些,老三更是说话很会迎合,叫人觉得跟他在一起也很亲切温暖,不愧是外交官世家出来的,我在与他们交流中没有明显觉得他们是异族的障碍。
谈话中我发现,他们对匈奴人是有一定敌意的。老大曲陀靡更认为匈奴几乎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言语中明显流露出对匈奴人不齿,并认为他们“粗鲁好武”没文化,而这些话又往往都是点到为止,似乎又忌惮我是汉使,怕会流传给匈奴。可见,在他们于阗人眼中大汉跟匈奴关系还是可以的。这也是我本次穿越后一直困惑的一点。自我来到大汉,一直没有听说,匈奴与大汉在关系上有如何紧张,难道大汉跟匈奴不是长期的敌对吗?匈奴人总是扰我国境,伤我边民吗?史料中的“抗击匈奴”、“抗匈将领”这样的词汇从何而来?说“抗击”首先得是被人欺负了,有“还击”之意,才能称为“抗击”。而我唯一看到的匈奴人,就是温文尔雅又宽厚英俊的匈奴王子伊稚斜。
……
第三节
公主自经过第一个驿站后,就主动提出要骑马而不再坐车。此举遭到随行的各类官吏的强烈反对。公主便不肯再前行,我只得劝说众人,先叫公主试一下,并派人教习保护,如果公主能够胜任,那途中便可适当骑马。我觉得,有些艰难路段,车辆通过不易,会骑马还是方便些。
公主自上马后,马儿竟跟她十分配合,不日,她便能纵马而奔,似乎她原本就会骑马,只是深藏不露而已。
一日,与公主并马同行,看着她阳光的笑脸,我叹了口气,又不觉地继续看着她。此时的她,就如一个无忧无虑的现代女孩。那披着散开的黑发,使她的脸显得非常小巧,淡雅的衣裙,随着风摆动,整个人坐在马上,洒脱又恬静。自出发后,她已变了个人,再不是以前那个来郎官驿找我恳求我陪她去西域的那个忧郁的女子,我仿佛又回到了现代,正在面对一个开朗的阳光女孩。
“你怎么总是在看我,我可是公主,不是随便看的啊!”她调皮地说。
“臣万死,冒犯了公主……”
“算了,以后我再不是以前的那个公主了,忘了大汉的礼仪吧!我自由了,我们也自由一些吧!”
我笑道:“公主不是说‘乃教化异族为己任,授天子礼仪’吗?怎么能忘呢?”
“去你的,那是我吓唬他们的……”
“公主其实更像我家乡的很多女孩子!”
“什么?”她板起脸,有些生气:“你家乡的女孩子什么样?!”
“阳光女孩!”
“什么叫阳光女孩?”
“这个很难总结,总之就是快乐开朗的姑娘吧!”
她沉思了片刻道:“我一直觉得,我出来的那个地方,即便是灯火辉煌,也是个黑暗的地方。
“出来的地方?”她缘何这样讲,那是皇宫,她的家啊。
她接着说:“我娘说过,做人要阳光,便是没有看见阳光,心里也要有阳光,实在没能得到阳光,也要带着一颗光明的心去死。”
?这是lucy说的嘛,像她,好励志啊!
公主接着道:“我想,现在我可能找到阳光了吧!你看,那远处阳光亮得都睁不开眼呢!”
我随意地望了望前途,真可谓一片光明。这里是大平原,一眼可以看到天际,日当正午,阳光洒在驰道上,看着天宽地阔的景象,人的心里着实爽快敞亮。
这时,不远处的驰道上掀起一股尘土,似有马匹飞奔而来。
第四节
跑来的马匹是匈奴的小种山河马,骑者也是一副匈奴人打扮。
转眼,人马都到了我们跟前。
那人翻身下马,动作极快,掀起自己的面纱扑倒在我们面前,用更为生硬的汉语道:“大人,先生,请救救我家王子吧,王子他病得很重,求先生随我去看看吧!”
“怎么了?别急,请讲普通话,你再说清楚点!”
“王子近日腹中疼痛,今天更觉不适,刚刚摔下马了,身体时而高热,说话已困难了!依我匈奴土法已是无力,想来大汉公主随行定有大夫,求大人帮助。我家王子说,大人是少有的智障,还请大人相助。我部众愿万死以报大人!”
“啥?少有的智障!你家王子说的?”
“对,您就是智障,请大人帮助……”说完,他扑在地上便不起来了!
我问公主道:“他是说我‘智障’吗?”
“嗯,”公主点点头,道:“我们去看看吧!”
我是“智障”,还能救人吗?这看样子,这应该是夸我的话,可能古汉语里“智障”还有别的意思吧。
我下马把那人扶了起来。喊来小霍等人,叫了十几个郎官,又叫了三个大夫和两个他们的助手。
“走吧!”
正要打马,那于阗行人三兄弟来了,曲老大道:“大人且慢,匈奴人恐有诈!”
“我想不会的!”
“那公主不便前往!”
“那你问公主!”
公主正色道:“有何不便?人有性命之忧,我倒要去看看!汝等不是要尊我为国母吗?自要服从国母!”
三人无语,也打算跟着去,又觉得不合适。我向小卫使了下眼色。
小卫道:“三位在此等候吧!公主和大人是去助人,自不会有事,时间不早了,在下这就命人准备午餐请三位享用。”
……
我们快马来到匈奴人的临时“驻地”。
因为王子是突发急病,匈奴人刚刚停下脚步,不知还能否前行,所以并没有搭起营帐,一群人正围在一棵大树下。有人端着水,有人拿着遮阳的破羊皮,都很焦急的样子。
只见伊稚斜靠在一个仆从的怀里,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头发被汗水浸得一缕一缕的,卷卷地贴在脸上,连他那长长睫毛似乎都打着缕儿浸着汗水。他非常痛苦地咬着牙关,嘴唇已经灰白,用同样灰白的手捂着左腹部。仆从轻轻帮他擦过额上的汗水,汗水马上就再次从原处浸出。
我喊了一声:“把王子放平!”
伊稚斜听见是我来了,便费力的瞪开了眼睛:“大人……先生……”并把那另一只手无力地伸出来。
“王子不要讲话,让在下来看一下!”以他现在的样子,我判断他得的是急性阑尾炎。
看样子,他绝不知道我的真实背景(我在现代是过学医科的),本就不难推测,大汉****送公主出嫁,肯定会配有医生,就来找我们帮忙。此前,他也见我是个讲道理的人,知道这个帮肯定会帮。
围着的匈奴人马上闪出来很大的地方。
我们几个人都来到王子身边,大夫中领头的老者摸了他腹部,看了看他的眼底,叹了口气,便拱手对我说道:“王子得的是肠痈!”
果然是阑尾炎,古人所称肠痈,指的就是阑尾炎。
老大夫继续道:“王子病势严重,想必拖延多日了,现已用医困难,恐有性命之忧……”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注
1有时候话就看人怎么说,有些讲法看上去就是有些色彩的。这里我要讲一个例子,您看看司马老公公的《史记》中有一章叫“佞幸列传”,这个“传”主要讲的是一些“佞幸”之臣。何为“佞幸之臣”?这些人主要就是用非正常才能让皇帝喜欢并得到重用的臣子。这种“非正常才能”包括,会做饭的,会拍马的,会表演皇帝喜欢的才艺的,如皇帝是双性恋的话,那就是皇帝的男朋友。(怎么是双性恋?你听说过皇帝仅是同性恋的吗?估计没有吧!那么多后宫佳丽,皇帝就算是心里是“同”的,也不方便表现出来吧,就算表现出来,史书敢写嘛?好,你是同呃的,那你怎么绵衍子嗣?没嗣,你还当啥皇帝!马上就引出帝位的合法性问题了。)还有就是外戚,尤其是皇帝宠妃家的外戚。“幸”这个词儿,在古代就是非常有“色彩”的词了,自古人们就是很在意这种“神秘色彩”,别的解释都没关注,那只要被称为“佞幸之臣”的,往往就被第一个想到是皇帝的男朋友。千百年来,被多少人敬仰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就因为司马老公公一句话,“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并且这句话被放进“佞幸列传”里了,就都被认为是汉武帝的男朋友,这其实并不一定准确。人家司马老公公不是这意思的啦,人家是说,“卫同学和霍小弟,因为是卫皇后家的外戚,而被皇帝所喜欢信任,但是呢,人家两位都很自强,靠自己的本事都能有出息,建功立业”。要我说,外戚怎么了,不就是小舅子嘛,姐夫打仗全靠小舅子了,哥对你对你姐这么好,你不帮哥出口气?就算不是外戚,但凡有点作为的皇帝,见一有本事的小伙子,咱俩啥关系都没有,叫你去帮我灭匈奴,你愿意去嘛?我能信任你吗?那就算我跟你姐没关系,也得想法儿把你姐娶过来,叫你成我小舅子,不把你姐押我这儿,你能好好打仗吗?您说对吧!另外,即便是“佞幸列传”中所提到的韩嫣,那也不一定真就是武帝的“男朋友”,司马老公公的书里说了“时嫣常与上卧起”,“天子车驾跸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骛驰视兽”。韩嫣跟武帝常同榻而眠,一起打猎时让韩嫣去先察探一下野兽,可没说别的啊!平常看,好兄弟就不能同睡一张床吗?就不能一起打猎了?皇帝就没个哥们儿、好兄弟了?所以呀,不要一“佞幸”就想到跟皇帝有什么“特殊关系”,在古时候受皇帝重用或是喜欢的臣子,不一定就是皇帝的“男朋友”,就算真是皇帝的“男朋友”也不一定就没本事。外戚也不一定都是皇帝的“男朋友”,外戚不一定就没本事。我这里说的都是“不一定”,具体是不是“一定”,这个信息量太大,咱这儿先不说了。当然,我也同意,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外戚太有本事了,势力过于强大是绝对不好的,会影响到皇权。西汉初年的“吕外戚”(吕后),多生猛,把小三情敌做成“人彘”,西汉中段的“霍外戚”(霍光以及他老婆),把宣帝的皇后都毒死了,西汉末年的“王外戚”(王莽)把皇帝本人给毒死了,自己当皇帝了。外戚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呀。好吧,这个问题讲的人太多了,咱也不提了,您有兴趣自己个研究吧。
2关于卫君孺、卫子夫、卫少儿三位卫家姑娘,《史记》中记载是卫少儿其实是卫子夫的姐姐。咱这是文艺作品,人物其实是虚构的,因故事情节需要就颠倒一下顺序,卫少儿成了卫子夫的妹妹。咱这里主要想讲一下这些名字的含义。说名字前,先说一下卫家的孩子数量,历史上的卫家这位卫妈妈可是生了不少孩子的,据说(不是据我说,是《史记》说的啊!)卫青还有一个哥哥叫长君,还有两个弟弟,本不姓卫,后来卫家发达,那两个弟弟也都改姓卫了。我个人分析,位长君哥哥应该是跟卫青同学,同父同母,而这两个弟弟是应该是同父异母。卫青同学不是私生子嘛,郑老先生本来也有妻室,她妈妈没跟郑老先生成婚,就没去郑家一起生活,自己带着卫青、卫青的哥哥长君,还有几个女儿一起生活。这两个弟弟是郑家的非私生子,应该姓郑,以前没抢着姓卫,后来改姓是为了攀附,毕竟可以算是同父的弟弟,弟弟当然可以跟哥哥姓了。所以,卫妈妈自己应该是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那也不少啊。另外,我得再说一下这姐妹三人的名字,您可能觉得这姐仨儿的名字可是太拽了,不仅好听,并且多有文化呀!不是的,古人说话就是古汉语,古汉语很多常用字词现在听着就是很有文化滴。其实,我个人的观点,“卫君孺、卫子夫、卫少儿”,这三名儿翻成现代汉语的含义就是“卫招娣,卫来娣,卫盼娣”的意思,按照卫家三姐妹的实际出生顺序,均是成长于卫青的,也很可能年长于卫青的哥哥,在卫青哥哥出生前,卫妈妈就生了三女孩儿。卫家贫苦出身,在那个落后的农业社会,是非常需要男孩儿的,卫妈太想要男孩儿了。依卫妈妈的这种婚姻状况,很显然,老公们指望不上,所以要指望儿子。从卫少儿的名字上看,很明显表达了他们家缺少男孩儿的状况。也有史料说,卫君孺,其实叫卫孺,孺即“孺子”,男孩儿名,盼男孩儿呀,这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仅是一个需要劳动力的家庭,名字就是他们对劳动力的渴望。再比如,汉文帝的皇后叫“窦猗房”(武帝的奶奶,有名的窦太后),她的大弟弟叫“长君”,小弟弟叫“少君”。您看,这位皇后也出身贫寒,她和她兄弟的名字听着是不是听着也很拽?其实不然,已经有学者写过研究论文说“猗房”在古时就是“猪圈”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位皇后是在“猪圈”旁边出生的,其实她就叫“窦猪圈”。后来,家里太穷,送进宫给人家当婢女去了,当时起名字时肯定没想到她能当皇后。而“长君”和“少君”,搁现在也就是“大郎”、“二郎”的意思。不仅是他们,连汉高祖最初的名字叫“刘季”,就是“刘三儿”的意思。
3于阗:史料中最早有关于阗记载是在历史上真正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自那以后,中土才知道有于阗这么个国家,再后来它成了西域四国之一,在唐代才兴盛过一段时间,后来被“黑汗王朝”所灭。本故事是虚构的,这位张骞也不是真张骞,于阗部分是没有什么参考的,所以就在这儿可劲儿地编啊!
④外高加索人,即外高加索人种人类学对人种的一种分类名词,简单可以理解为白种人。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