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你跑了,古长书半天没醒过神来。想想也是自己的不对,对朋友太认真了。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你那样说,人家也要多心的。可他的用意的确是好的,顾晓你年轻,应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干。对她要求严格一点也是有好处的。古长书个性如此,他不想做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直来直去惯了,一不小心就冒犯了顾晓你。
古长书第二天就想给顾晓你解释一下,可想想还是不解释了,有些问题要留着她自己去琢磨。结果第五天的时候,顾晓你却打电话来了,说:“县长大人,那天我跑了,你生气了吧?”
古长书说:“你以为我是谁,我是你呀?没那么容易多心!”
顾晓你说:“那天我确实生气了。不过,很快就消气了。”
古长书说:“为什么这么快就消气了?”
顾晓你说:“你就那个德性!有时说话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古长书说:“现在不生气了就行。”
顾晓你嘻嘻地笑起来。
金安市工业局的陈局长来县里,他是古长书过去的老领导,也是现任领导,虽说管不着古长书的职位,但旧情依然,古长书当然得热情接待。官场人物的接待方式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规矩,领导来了就用同级的领导陪同,这似乎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政治待遇。下午,古长书特意给贺建军打电话,问他有没有时间,陪陪陈局长,为陈局长接风,贺建军没有推辞。饭毕之后,他们开始谈工作,陈局长对贺建军说:“非常感谢你对工业生产的支持,你也用了古长书这样一个得力的人。他天生就是抓工业的料。如果每个县都像你们大明县这样,全市的工业生产就不用愁了。”
贺建军说:“关键是他了,我是幕后支持者。具体事情都是他做。”
贺建军所说的“他”就是指古长书。古长书说:“贺书记这话就太谦虚了。县委的支持就是我的强大后盾。其实工业生产上的问题症结大家都知道,历任主管工业的领导都知道,就看谁能真正向那些问题开刀。你是县委书记,你说要给工业做手术,我就开刀了。你不说做手术,我是不敢动手的。”
古长书这样表述,说的既是实话,也是好话。古长书知道,贺建军逢人就讲他的成绩,那就不是一般的肯定了,是对他充分的信任和褒扬。这个分量他是清楚的。
贺建军认为,一个县工业振兴的任务,经过了好多届县长。第一届抓发展,铺摊子,把基础工业搞起来了,然后就提拔调走了。接下来的几届都维持不下去,企业烂的烂,垮的垮。生存下来的由于管理不善,也朝不保夕。这几年,年年都在叫喊振兴工作,口号一年比一年响,企业一年比一年烂得快。古长书用半年时间,快刀斩乱麻,结果就扭转了亏损局面。所以,说到底,是领导的责任心问题,是敢不敢下手的问题。陈局长连连称是。
贺建军对古长书说:“你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好。当初让你管工业是没错的。”
陈局长说:“你们大明县以前是最落后的,现在成了全市工业生产的标兵了。看来用人用顺了,就一顺百顺。”
“大明县的经济工作,主要力量就放在工业农业上,县委不支持谁支持?”贺建军说,“还希望你当局长的多多支持。”
陈局长说:“我就不是支持了,是自己分内的事。”
贺建军吃完饭就离开了,可古长书还得继续陪下去。到了宾馆,两人就正式谈工作了。古长书说,上次在市里的超市,看到卖外地的山野菜,如蕨菜、香椿等等。他买了几袋子,还是很好吃的。咱们大明县是典型的秦巴山地,这两样东西最多,而且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自家守着这么多宝藏没有开发,却要掏腰包买别人的吃。本来就穷,还要给发达地区掏钱,这种资金的逆向流动,是经济落后的典型表现。所以,他想在大明县搞一个山野菜开发项目,投资规模很小,但资源丰富,加工成本很低,还给农民寻找了一条致富途径。他没有占领全国市场的野心,至少能让本地人吃上本地的山野菜,在金安市内把市场占稳就行了。
古长书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不喜欢把事情放在嘴上。他在跟陈局长谈话时,只是给他放个风,陈局长一走,他就把这个想法向县委书记贺建军汇报了,贺建军对他的想法很赞同。从办事程序上讲,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只管大局,管不到具体事务上。但古长书做事扎实,他怕别人做不好,还亲自起草了一份可行性论证报告,然后交给县工业局,让工业局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有人不理解,说这事儿没有科技含量,要搞就搞有前途有亮点的项目。
古长书对他们说:“我们这个穷地方,没资金也没技术搞什么高科技产品?好高骛远的事咱们不干,干就干伸手就能抓钱的项目。什么叫前途,什么叫亮点?我们这是靠山吃山,能让老百姓拿到钱,能安排一些失业职工,就是前途,就是亮点。我不考虑什么科技含量。搞别的我们不行,搞土特产品我们总行吧?”
几句话就把那人说得哑口无言。但却使更多的人理解了古长书,觉得他办事扎实,是个真正能为民众利益着想的人。至少有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都异口同声地提到了工业项目的科技含量问题,有的讲得非常动听,为大明县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幅壮丽图景,一届一届班子过去了,也没见到什么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出现。有一届政府还专门从县城郊区划地,圈定了一块高科技园区和新兴开发区,请来当时的副省长搞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并投入了三百万元前期启动资金,风风火火闹了半年时间,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农民把那地方利用起来,做了养猪场,那个“奠基”的水泥牌子,平躺在养猪场的大门上,任由猪们进出时踩踏。下雨天时,水泥板又硬又滑,猪们走在上面,总会在那里摔跤。只有猪脚踩在“奠基”二字上时,才不会摔倒。因为那字是凹下去的,猪蹄子便不会打滑。为了确保猪们的安全,老板找来铁钻和锤子,把那水泥牌子敲击得大坑小眼,面目全非,大猪小猪走在上面就四平八稳了,才算彻底解决了问题。古长书第一次去养猪场时,看到门前那块躺着的牌子就想笑,他觉得那些领导们太急于求成了,太需要政绩了,而那脑子似乎也跟猪脑子差不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