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要趁热。
领导决策有时候是脑子发热,被下面的人一通吹嘘,昏了头同意试着搞一搞。也许等事后他清醒过来,就会立马否定自己的决定。
为了不让张瑞光有清醒过来,自食其言的机会,郭凡三人紧急磋商之后,立即拟了一份《高新区网络建设的申请报告》。这份报告主要由郭凡撰写,但也得到了高建云、余水的大力协助,如何让上级感到网络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利用多年政务工作报告的经验,出了不少的点子。
这年头全说实话,过多的笔墨描写工作中的困难,只会让上级感到这个人办事无能。困境描写多了,上级原来打算支持的,也会怀疑办这件事的难度太大,成功率太低。或者即便上级也深感其重要性,但不放心交由此人来经办,中途另行换人。
但困难也是要写的,不写给上级的感觉是故意误导领导,万一以后事情出了差错,这就是有意陷领导于不利,是非常可增的行为。
因此这份申请报告,上面用了诸多赞溢之词,把网络建设的经济效益夸得天花乱坠。
从经济效益,到现实意义,最后将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战略高度,说什么“信息平台的完善,对促进国有复苏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国企在计划经济时代,只能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现在虽然转入市场经济,可缺乏在市场寻找商机的能力”、“建立信息平台,便是让国企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寻找到商业需求,为企业逐渐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经营机制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从而较为和缓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等等,大肆吹嘘。
至于网络的巨大建设费用、缺陷等等,没有一处遗漏,却只是一笔带过。
像设备采购成本,高新区表示和外资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高新区方面可以先支付其“基本生产成本”,余款将于外资公司协商,采用三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或者由高新区和对方商讨,给与外资公司更多政策优惠。
又或者给双环公司拓展公司规模,额外批复一块地皮,以抵消设备采购费用。
说到网络的缺陷,高新区也没有隐瞒,但说得非常含糊,什么“新兴事务必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些不足亟待于我们去加深认识,在困难中解决问题”,什么“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乐观的”等等,全是顾左右而言其他的泛泛之谈。
最后话锋一转,又大肆吹捧市委市府“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克服各种困难,为益都市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这份报告炮制出台,立即被赶在五一节前,呈递到市委。
这份官八股递上去以后,张瑞光也兑现了他的承诺,赶在五一节前的最后一天市委议事工作中拿出来,交由常委讨论。
高建云、余水浸淫官场数十年,虽然本身地位不高,但不断地学习总结,对于上级的脾胃摸得很准,写的报告非常符合上面的心意。
复兴国企投了保守派之好;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又得到了新经济学派的认可。
再加上张瑞光一力首肯,这份报告得到了市委常委会一致赞扬,轻松通过。只不过第二天就是五一节,马上给予回复已经来不及了,张瑞光只让秘书尤阳给郭凡打了个电话,让他“安心等待消息”。
这话,就表示市委方面已经同意了高新区的方案。
郭凡接到电话,大喜过望。
他马上召开三人领导小组会议,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安排。
余水方面,自然是继续抓紧小区开发建设。鉴于第二期小区即将开始最后的外墙装饰,郭凡让余水马上组织房屋预售工作:十四家国企干部正在培训,工厂停业进行内部整顿,没有产出只有投入,每个月支撑七八万人的生活,高新区的钱已经不多了,再没有进帐,高新区也要揭不开锅了。
而后续建设就要全面铺开、网络建设也要大笔投入,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
余水掌管着高新区的钱袋子,几个月的时间,对于小区开发、商品房出售已经有着深入的心得体会,当即毫不犹豫地承诺绝对不会让高新区出现无米下锅的窘境。
分配完余水的工作,郭凡又对高建云作出了新的安排。
在最后一次三人工作会上,他将自己对于十四家国企的全盘打算和盘托出,这是他在张瑞光面前都没有如实说明的。
市委划拨给高新区的十四家国有企事业单位,他将对其进行全面拆分!
军工研究单位,会按照各自的研究特长、研究方向、定向研究能力,拆分成各个独立的专项研究部门,专注于自己的特长。
有些通用研究实验室,则将整合为一个大型的通用研究中心。
各研究部门整合完毕以后,对外承接研究项目,包括相互之间代为进行研究开发,都将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收取一定的研发报酬,成为商业研究机构。
国资公司要派员协助研究部门改组,并且从各研究所抽调人员,组成国资公司科技开发部,对科研单位进行单独管理。
这些科研单位,很多都属于军工研究部门,国资公司要分级监督。
哪些技术属于可以公开的民用技术;哪些技术属于可以转让的非机密技术;哪些技术虽然重要,但可以由研究部门协助其进行核心加工,不转让技术但可出售制造设备;对于军事机密技术必须要严加管控,不能任其流失泄密。
研究单位要拆分,各国有大中型企业更要拆分。
现在的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不但包括生产流程,还有许多与生产无关的生活保障部门,也囊括在内。
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粗加工、精加工、零件生产,组装出厂,乃至到销售所有环节全部都包括在内,号称“大而全”,实际是臃肿不堪。
工厂内,某些生产环节在企业生产高峰期,年开工率仍然不足百分之三十!
这大大地降低了国企的盈利能力,养活大批很多时候都无所事事的工人,更是给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这次分拆,就是要把这些机构都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企业,让他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特长,向市场要饭吃!同时为臃肿的国企,大幅度减负。
郭凡就是要把这些附着在国企身上的机构全部剥离,改“大而全”为“小而专”!
在竞争中,通过兼并、扩张,又让这些“小而专”,逐渐成长为“精而强”!
厂属子弟校,将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以后分散到高新区的各个乡,与原来的乡办学校合并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完整的教学体系。
医院、工人活动中心等等附属机构也会被剥离开来,成为向社会开放的公众娱乐服务部门。
有些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厂属机构,如企业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等等,又将合并,纳入政府的水力、电力系统,实现资源的整合。
分拆最终将让现有的十四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分离为数十家、乃至上百家独立法人。
郭凡把这个分拆工作交给了高建云负责。
接着这次工厂搬迁,十四家企业就将正式分家,各自搬入所属的新建工厂,与原单位彻底脱钩。因此,高建云的工作非常紧张,他需要尽快和这些企业的干部进行讨论,如何分拆才能既保证把附属机构分离出来,又能让这些新企业不至于势单力薄,连基本的立足能力都没有。
完成分拆的规划,负责建设的余水才能有针对性地为这些企业建设新厂房、研究所,让他们完成搬迁,实现最终分离。
将所有企事业单位分拆只是第一步。
要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退休职工问题。
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在退休后依然从工厂领取退休金。由于年深日久,成立年限越久的企业,退休工人就越多,年年累积,成为国企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如六二信箱成立到现在,厂里的退休职工人数已经达到现有职工数的两倍半!这些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医疗开支,占去了工厂利润的绝大部分,成为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可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郭凡面对着这些企业沉疴难起的现状,害怕用药过猛,反而好心办坏事,只能把这些问题暂时放一放,采用病去抽丝的方法,逐步加以解决。
反正这些退休职工的工资,现在都是高新区政府在负担,可以暂时不考虑。
目前高新区承担着所有企业、所有在职和退休职工的生活开支。既然把国资公司当作母公司,那么迫切解决子公司营运,产生效益才是重点。
只要子公司开始盈利了,那么母公司的负担也就相应减轻。
到那个时候,他再动手逐渐解决各种深层问题,也才能对症下药,有所凭依。
郭凡把加强财政收入、国企分拆工作分派给余水、高建云,他自己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网络建设上。
虽然第二天就是五一节了,但这个时候他哪里顾得上过节。
他立即打电话,让七个研究单位一共抽调三十多名设备建设、维护技术人员,即刻到高新区政府报道。
他上午临近下班时间给各研究单位打电话,到下午一点过,各研究所抽调的人员就陆续集中到高新区政府。
到一点四十,所有的人员便已到齐。
其中,精通网络通讯方面的技术人员一共八人,电子类技术人员十九名,还有十余人是建设、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人。
他带着这些人,以及临时成立的国资公司信息科技部工作人员,来到双环公司。在双环公司,研究人员向抽调的建设、维护人员解说ADSL系统的技术原理、系统建设重点,如何监控网络运行等等技术培训。
而他和国资公司信息科技部,则和双环公司展开了一场“商业谈判”。
经过一下午“艰难”的拉锯战,高新区与双环公司达成了一系列网络建设合作协议。
在协议中,双环公司以ADSL网络设备,作价两千万,并以技术支持作为投资。即将建立的高新区区域网络,将按照技术支持中心和网络服务分离的架构。
高新区政府抽调的信息科技部,将在市电信局机房附近建立一个网络支持中心。
同时高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和双环公司成立一个网络服务公司,通过网络支持中心硬件提供网络服务。
为了提高网络运行效率,高新区网络服务公司将在高新区内额外建立一个网络枢纽。
由这个网络枢纽,辐射到高新区各个小区、工厂,形成一张放射状区域网络。
双环公司将负责斥资,建设一条从市电信局机房,到高新区网络枢纽的光纤专线。并且高新区内按照每五百米架设一个信号放大、转换箱,以解决信号衰减问题。
在这个协议中,郭凡严格遵照了市委的指示,网络的机房、维护坚决控制在政府手中。
作为双环公司出资的回报,除了政府网络由国资公司信息科技部全面掌握以外,双环公司可以向具体的普通用户,开发网络服务项目,参与具体的网络服务经营。
由于这份协议杜绝了外资公司插手政府网络,经过一番讨论,市委并没有否决,认可了这份协议的合法性。
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其未来的巨大商业价值。
毕竟在九一年,一台计算机的价格达到了上万元,最新款的486更是高达人民币两万,主要的计算机用户全部都是政府、国营企事业单位,个人用户数量近乎于零。
因此协议上虽然同意了双环公司开发个人网络服务项目,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但谁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
所有的人都认为双环公司当了一个冤大头,白白付出数千万,帮助政府建设了一个完善的区域网络,却成为这个网络的旁观者。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参与,只能拿着一个民用网络提供商的空白支票,幻想未来。
送上门来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这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
高新区抽调来的三十名技术人员,经过一个下午的理论培训,很快就掌握了ADSL系统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指标。
他们都是从事多年研究的技术人员,虽然双环公司没有透露具体的技术信息,但一了解相关原理、接口参数,如何将系统搭配起来就完全不是问题。
就在五一节这天,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没有休息――因为缺乏经费,他们已经休息了几个月了,好容易有活干,谁都不肯休息。
他们与双环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开始组建双环公司内部的实验网络。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