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过后,北方的冬天说来就来了。位于李家村的苗圃,赶在在入冬前,全部建好了。苗圃分为三个部分,最前面是一排三面都是玻璃构造的温室,紧接着是三排高高的简易暖房,房顶是塑料膜加草垫夹层,最后一排是室外小型苗圃。
建成之前,李石头和雪玲没少往苗圃跑,因为他家西地的温室大棚,也在紧锣密鼓地盖着。
“石头哥,真是隔行如隔山,我现在才知道,这温室的学问可真大。你看这里的取暖和喷淋装置,设计得真好。温度和湿度,哪个都缺少不了。”
“是啊,玲儿,相比之下,咱的温室大棚投入的太少了,以后少不了费工费时来保证取暖。唉。“
石头和雪玲手拉着手绕着苗圃前前后后转了一圈,然后沿着路边的小道,往村里走。深秋的风夹着毛毛细雨,让人感受着初冬的微寒,石头伸出右手,搂紧雪玲的腰,两人依偎着,踩着曾经流过汗、雨里风里走过无数次的小路。
“石头哥,叹什么气啊,那已经很不错了,哪有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慢慢来。不过,我真没想到,你爸和你叔都挺支持我们的。“
“恩,我爸口头上当然支持了,咱正好是乡上改革致富的典型呀。可是,你也清楚,家里现在实在是拿不出钱了。我一开始没打算向我叔张口借钱,他一向很抠的。后来实在是没办法。结果,没想到,我叔我婶一下子借给我五千块,当时我一下子都懵了,他家妮子刚上大学,正用钱呢,哪想到他们这么大方。“
“是啊,太多了。能借给咱钱,说明他们信任咱。咱们抓紧时间,尽快还给他们,我以后的工资一分不剩,全存下来。“
“玲儿,你该花的一定花。我和你爸也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老把式,有我俩在,你还不放心?“
“石头哥,说实在的,我现在是不放心我自己。你说,队里的领导能批准我来苗圃上班吗?“
“媳妇,要我说,准能。这么聪明能干的职工,他们上哪里找啊。“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走进村子。冬天就要到了,村民们早早地在自家的菜地里种下抗寒的冬萝卜和冬白菜,现在尽情地享受着大把的闲散时间。隔不了多远,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聚集在屋檐下,嘻笑着摔打着扑克。还有一些年长的,百无聊赖地蹲坐在大门口,看着自家的狗儿追着别的狗乱叫。那些会持家过日子的媳妇们,正忙着把下架的西红柿煮熟了,作成西红柿酱密封在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把秋季的鲜豆角,晒成干菜,一串串地挂在门外的窗檐下。
看到石头和雪玲路过自家门口,大家纷纷打着招呼。然后,几个无聊的村民,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淋着时有时无的细雨,盯着石头和雪玲的背影,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听说西头的地,石头在搞什么温室菜棚,在好好的地里,盖了几个房子。“
“可不是,听说投了五千多。多长时间才能把这钱给挣回来?“
“我的妈呀,第一次听说在地里盖房子。去年后街那两家不是搞过蔬菜大棚吗,结果还不是白瞎了?”
“这次可不一样。石头是照着他媳妇单位,就是东头苗圃的图纸建得大棚。”
“老支书这个儿媳妇,人是怪勤快,但就是鬼主意多,从小就是想一出是一出,“
“可不是。听没听说?前几年,她去市里上学,没上几天,就让学校给退了,乡里差点把支书给弄下台,考不上大学,转脸为了进城上班,说把自己嫁了就给嫁了,石头被她弄得五迷三道的。“
“可不是,石头啥都听她的,现在忽悠着石头到处借钱,搞大棚。“
“她这才上了两天班,就变成城里人了,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喽。”
“反正石头这媳妇能干活不假,就是心里点儿太多,石头也弄不住她,早晚得败家呀。“
“都嫁了人了,还不如安分守己地在家生个孩子。“
“唉,她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不图个进城,不图个婆家条件好,不图个发号施令,她能嫁给跛脚的石头吗?”
“就她这秉性,保不齐将来又想啥点儿呢?“
石头和雪玲早就拐进家门了,可是大伙儿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着,有的人忘了去灶台做饭,有的人明明后悔自家承包的地,白白地浪费着,但是嘴里吐出的话,却是违心的不屑一顾;有的人,心里正在盘算着明年的打算,也许正好与雪玲的做法不谋而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