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碧爷爷故事集》《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51、 一哄而起迅速公社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58年8月3o日,北戴河会议闭幕。~~~9月1日,《红旗》杂志第7期表《迎接公社化》的社论和嵖岈山卫星公社简章(草案)。9月4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卫星公社简章,并表社论《从“卫星”公社简章看如何办公社》,赞扬嵖岈山卫星公社“在若干方面突破了集体所有制的框框”,“取消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某些最后残余”。9月1o日,《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开表,《人民日报》同日表社论《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11日,《中央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中普遍进行社会主义和教育的指示》公开表。这时,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在全国农村广泛开展起来。

据中央农村工作部统计:到9月29日止,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公社化。除西藏外,大627个省市区共建人民公社23384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o.4%,其中,有12个省达到1oo%;到1o月底,农村公社已达26576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1%。至此,1956年建起的7o多万个高级社,才刚满两年,就在一个月时间里变成了2万6千多个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的浪潮,由农村滚滚冲向城市。率先实行农村公社化的河南省,一鼓作气,在城市建立了人民公社。到9月底,全省9个省辖市共建立公社482个,其中,以街道为主的63个,以厂矿为主的218个,以大专学校为主的118个,以机关团体为主的42个,以郊区农业人口为主的41个。参加公社人数占这9个市总人口的97%。每个城市公社平均规模为495o人。其它省市也建立了一批城市人民公社,哈尔滨市的香坊人民公社、北京市二龙路人民公社等,在当时很有名气。一些富裕市民非常恐慌,急忙提取银行存款、购买贵重物品。上海等一些城市的手表、金银钻石饰等贵重商品迅脱销。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八个字:“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的“大”,先是规模大。平均每社48oo多户,6万多亩土地和1万多劳力。据中央农村工作部统计:在11个省市区7589个公社中,1万到2万户的公社533个;2万户以上的社51个。河南、吉林等13个省,有94个县实行一县一社。其次是经营范围大。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样样俱全。

人民公社的“公”,先表现在所有制方面。原来高级社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及其它公共财产,全部转归公社所有,实行全公社统一核算;社员的自留地收归公社经营,社员个人的林木、牲畜等财产,被收归公社所有。国家把在农村的粮食、商业、财政、信用社等基层机构下放给公社经营管理。

人民公社的“公”,其次表现在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制度。据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安徽五省到1o月底统计,共建公社5254个,计划实行粮食供给制(即吃饭不要钱)的共842个社,占21%;实行伙食供给制(即饭菜不要钱)的2151个社,占61.3%;实行基本生活资料供给制(即吃饭穿衣等不要钱)的59o个社,占15%;实行全供给制(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等)的1o3个社,占2.7%。当年,很多公社秋后就不再给社员分配粮食了,只给社员一张食堂就餐证。工资制则是在供给制之外,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支付给社员一定数额的货币。由于公社的收入先要用来维持供给,工资也就名存实亡。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分级管理体制。初期的农村人民公社的架子,基本上是按照嵖砑山卫星公社的模式搭起来的。一般分为公社、大队(有的叫作业区,一般是原来的高级社)和生产队三级。有些几乡一社的大社,还在公社与大队之间设一个管理区,作为公社的派出机构,大体相当原来的乡。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一级政权机构。公社统管全社的经济核算、生产安排、劳力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分配;生产大队负责本大队的生产管理和部分经济核算;生产队则是一个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

为了便于集中、调动劳动力投入大跃进,搞“大兵团作战”,许多公社搞所谓的“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就是把公社的男女劳力全部编入师、团、营、连、排、班等军事组织,在劳动时像军队参加战斗那样部署、指挥、调动。所谓生活集体化,就是大办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等公共事业,社员过着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生活。到1o月底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共举办公共食堂265万多个,吃食堂的社员占农村总人口的9o%。已建托儿所、幼儿园475万个,幸福院1o万多个。河北、贵州、辽宁等2o个省市区,共建民兵师1o52个,民兵团24525个。

各地还出现了一批急于向过渡或准备过渡的公社,演出了一个个乌托邦的闹剧。1958年1o月,山东寿张县委作出规划:二年内“基本建成一个像样的”;山东范县县委制定了196o年过渡到的规划;随后,山东莒南县制定出一个“大战二百天,向过渡”的规划;河南最先实行一县一社的修武县,制定了五年向过渡的规划。另外,一些省委,如陕西、山东,也做出了向过渡的规划。

公共食堂“敞开肚皮吃,吃饭不要钱”,是1958年闹剧的一大“亮点”。9月中旬,主席到安徽视察,当听到舒茶人民公社实行吃饭不要钱时,说:“吃饭不要钱,既然一个社能办到,其他有条件的公社也能办到。既然吃饭可以不要钱,将来穿衣服也就可以不要钱了。”9月27日,说:“我经过三个省,河南、河北、江苏都决定吃饭不要钱,实行粮食供给制,看来大家都赞成。”于是,全国公社都在搞“敞开肚皮吃,食堂不要钱。”

开始办食堂,各生产队害怕把自己队里的猪羊鸡鸭被共产,就杀宰猪羊鸡鸭,让食堂变着花样吃;各公社也鼓励公共食堂吃得好,以显示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还组织“食堂饭菜竞赛”,开“食堂现场会”。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孟津县红旗公社“九十顿饭菜不重样”的奇迹。各队的干部和社员都有“不吃白不吃,反正是公家的”心理。薄一波回忆说:“当时的甘肃省委书记告诉我,有的干部执行‘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的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了多远,还强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反正不要钱,非让他吃不可。”

最为荒唐的闹剧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公社。1958年11月7日,跑马人民公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公社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今天是社会主义的尾,明天是的头。已经到了!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家庭,除了老婆以外,什么都公有了。”有人问:“什么时候共老婆?”这位书记回答说:“我得请示上级。”一宣布散会,社员们一窝蜂似的上街“共产”了。拿完了商店的东西,就去到别人家拿。你家的鸡,我可以抓;这个队的菜,别的队可以来拿。更有荒唐的,有人竟然去托儿所、幼儿园来领别人的小孩做儿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