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位面小汽车》第二十二章太极殿议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平城,太极殿。

殿外楠木雕刻的屋檐凤凰欲飞,琉璃瓦片遮着顶盖,地面白玉铺造,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再在之上用上好羊毛软地毯覆盖,周围支撑宫殿的圆柱,涂以鎏金,上面盘着五爪金龙,龙目怒张,欲要化实。

御座对着朝堂之外,设在殿内高一丈的台阶上,前有黄金打造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绣有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的围屏。整个大殿即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

卯时,天色渐亮,文武百官手中持着玉笏,身穿朝服,提前来到太极殿内,站队有序,规规矩矩的等候着太武帝,拓跋焘。

“上朝!”中常侍宗爱站在龙椅右侧,手执着拂尘,尖锐的声音响彻殿堂。

话音落下,拓跋焘龙袍加身,袍角滚滚颤动,脚踏六合靴,腰缠金色软带,头戴冕旒,携着天神般的威严,坐落在龙椅之上。

殿堂中,文武百官齐齐匍匐在地上叩首,口中一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拓跋焘坐在龙椅上,面露冰冷,两手向前微微一抬。

“谢陛下!”

百官得到敕令后,这才一一站起身子,低头垂听圣言。

“昨天傍晚朕收到威武大将军叱云南传来快报,书信上说河西王趁着回凉州探亲的假意,意图联络旧部,起兵造反。”

“幸好威武大将军和南部尚书李萧然长子发现及时,现已就地诛灭,不知各位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拓跋焘两手放在双膝,龙目深邃犀利注视着下方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河西王贪得无厌,陛下对他百般包容,仁义尽致,没想到还不知悔改,蓄图暗中谋反,儿臣以为这都是他咎由自取。”文武百官中,东平王拓跋翰率先拱手道。

“回陛下,儿臣以为应当嘉奖叱云南与李敏锋两人。”

“这次及时除去河间王,实属大功一件,避免了一场内战的发生,否则我北魏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又要遭受战火的殃及。”

南安王拓跋余冷面看了一眼身边的拓跋翰,说出了在心中早已排腹好的话语。

“臣以为不如让叱云南兼威武大将军,领凉州刺史,毕竟凉州地处柔然交界线,只有安排一个骁勇善战的年轻将领,才能长久的为我北魏巩固边疆。”

百官中,当朝尚书令刘洁微微低头,手持玉笏,小心翼翼的眼神看着拓跋焘,生怕触犯皇家天威。

“臣复议,现我北魏皇朝一统北方,最大的敌人,当属刘宋与柔然,我们不得不提前防备。”司空奚斤握着玉笏,眼光有神,点头赞同。

拓跋焘听见这几人的意见,面色依旧平静,目光直射人群中的李萧然,询问道:“李大人,这两人都与你关系颇深,不知你有何想法?”

李萧然被当众点名,执玉笏微微拱手,老奸巨猾道:“全凭陛下旨意,下官身为两人亲属,应当避嫌,不敢妄自评论。”

高阳王拓跋浚同两个皇叔,像个木头一样站在百官之首,听着李萧然的回答,不由嘴角微微一勾,心中不晓得在想些什么。

拓跋焘也没有再逼着李萧然表态,语气决断道:“依众爱卿之见,封叱云南为凉州刺史,带朕守卫边疆,北御柔然。”

“至于李敏锋,这次平乱也功不可没,赏太常丞一职,兼讨寇将军。”

“陛下英明!”文武百官拱手齐言。

此事定下,突然间黄门侍郎急匆匆的进入朝堂,从百官中央走过,双膝跪在拓跋焘脚下,两手呈着一封信件悬于头顶,道:“陛下,边关紧报。”

“呈上来!”

拓跋焘一声敕令,宗爱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应声走下台阶,取过黄门侍郎手中的信件,脚步微微加快,递到拓跋焘眼前。

撕开信件,拓跋焘翻开对折过的纸张,龙目快速扫视着上面的内容,不由英眉皱起,重重把纸张拍在身前案几上。

龙颜大怒,百官齐齐跪地,包括皇子皇孙三人,谁都不敢妄自菲薄。

“起来吧!刚才边关上书,刘宋厉兵秣马二十万,由王玄谟、刘康祖等将领屯兵边界,预计来年春将会大举进犯我北魏。”

“眼下此事,众爱卿有何对策。”

拓跋焘脸色始终不喜不怒,但心中却也有些微怒,毕竟要不是北魏常年征战,国库空虚,兵甲不足,老兵多数战死,新兵尚未战力成型。不然以他的性格,岂会容忍刘宋这般挑衅。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条计策。”

“上策,陛下可派轻骑五万,一员大将统领,出其不意,奇袭刘宋屯兵之地,烧其田中麦子,稻谷,毁其粮仓,这样来年春,即使从各地调集粮草,却也来不及了,二十万大军没有粮草补给,到时自会不战而退。”

“中策,陛下子女中,有成年的公主,选出一位,下嫁到刘宋,并且两国签订停战协议,换取修身养性的时间。”

“下策,广招兵卒,加紧准备,囤积粮草,来年春,于刘宋决一生死,见招拆招。”

司徒崔伯渊,领军事大臣,平时一些琐事,位高权重的他自然不逊出声,但两国交战的大事,关乎着朝堂上所有人的利益。他当仁不让跳出来献策。

“陛下,儿臣愿意带兵深入刘宋。”拓跋翰拱手,英姿勃发,自行领战,果真虎父无犬子,显然认为选择上策最佳。

“我赞同皇叔的观点,眼下唯有这条计策可行,陛下还望慎重选择。”

拓跋浚虽说对皇位无心,能少说一句话是一句,但关系着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他也不希望自己皇爷爷选择后面两策。

“臣认为,和亲一策也并非行不通,我北魏公主金枝玉叶,嫁给刘宋恐太便宜他们了,不如从平城贵女中选出一人,陛下再将其认为干女儿,到时即可以公主的名义,下嫁到刘宋。”

北部尚书贺多罗出声提议,一旁的些许大臣也默默点头,认为此计可行。在不冒险的情况下,把刘宋危机降到最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