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追杀》第16章 秘密任务(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李克明受命对参加军事部会议的人逐一进行审查的时候,凌飞也接到了陆岱峰的命令。

这一次,陆岱峰没有在秘密联络站对凌飞下达命令,而是把凌飞约到了法租界的东华俄餐馆。东华俄餐馆,位于霞飞路558号,它名义上是俄餐馆,其实是一个从哈尔滨来的山东籍商人经营的。陆岱峰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与凌飞接头,是有他独特的考虑。

第一个考虑是环境因素,在法租界中,霞飞路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这条路始建于1901年,当时法国人起名为“西江路”,1906年改用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的名字,改为“宝昌路”,1915年以法国功勋名将霞飞之名改为“霞飞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纷纷逃亡,辗转来到上海,他们大多聚居在霞飞路一带。为站稳脚跟,他们纷纷开设俄菜馆、咖啡馆以及各类商店。而在俄菜馆中,他们最出名的就是罗宋汤。罗宋汤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俄罗斯的英语为RUSSIA,于是上海的文人把来自俄罗斯的汤音译为“罗宋”。当年一批闯关东且学就一身俄菜手艺的山东人,也被霞飞路上罗宋菜的崛起所吸引,纷纷来霞飞路一带开菜馆,逐渐形成了“山东帮”,俄式红菜汤辣中带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并不习惯。后来受原料采办以及本地口味的影响,“山东帮”经过研究,渐渐地形成了适合上海本地人口味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在霞飞路上,比较有名的俄餐馆就有客金可、特卡琴科兄弟、文艺复兴、卡夫卡、DD′S、拜司饭店、茹科夫餐厅等20多家。这一条路甚至被人们私下里称为“罗宋大马路”,不少外国人更是把它称作“俄租界”。霞飞路上饭店林立,人员混杂,便于活动。再加上负责这条路治安的法国巡捕房探目赵玉松与特委有联系,已经被凌飞秘密发展为内线。因此,陆岱峰选择了这个地方向凌飞下达了一个秘密活动的命令。

第二个原因是陆岱峰不想过多得到联络站去,以免引起人们的怀疑。在凌飞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因为,除了召集特委几名成员开会以外,陆岱峰很少到16号秘密联络站去。他只要是怕在16号联络站出入太过频繁,引起人们的怀疑。所以,陆岱峰只要是与某一个特委成员商量事情,他一般是不到16号去的。但是,他不知道,陆岱峰这次把他约出来却是因为对一些熟悉的地方不放心,故意来到法租界,因为陆岱峰隐隐约约感到了一种危险,这个危险来自那个他还不知道的内奸。他虽然对自己的三名部下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是,一连串的失败使他变得更加谨慎了。他决定分派工作的时候,不再当着大家的面布置。而是单个交待任务,且不让他们互相通气。这一方面便于保密,另一方面,不论是谁的工作出了问题,都能够把怀疑的目标缩小到最小。也就是说,他单独布置的每一个任务都是对他们每个人的考验。

其实,罗宋汤就是一种大杂烩,里面放的材料不同,价格也大相径庭。文艺复兴、茹科夫餐厅等俄国人开设的餐馆里的罗宋汤价钱很贵,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所谓的“上层白俄”们的食欲的。而那些“山东帮”开设的俄餐馆主要是针对“中下层白俄”以及普通上海人的,东华俄餐馆价钱是比较便宜的。陆岱峰和凌飞找了一副座头,陆岱峰叫侍应生过来,点了两菜一汤。很快,侍应生就送上来了第一份菜“色拉凉拌”。陆岱峰和凌飞选择的这个时间是中午12点,此时的餐馆里很热闹,老板和侍应生都忙得不可开交,餐馆里人声嘈杂,陆岱峰和凌飞一边吃着饭一边低声交谈,就连坐在他们近处的人也听不见他们说什么。在这种环境下商谈秘密工作看起来不安静,却是最安全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