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四月下旬,在南昌六中举行的一次教研活动,市地理中心教研组负责人牛祥迎老师,对着全市的地理老师表扬了我。他说这篇教学论文写的很好,并将已印好的《关于四季和昼夜的系统分析》,发给了在座的每一位教师。该文章为:
关于四季和昼夜的系统分析
“四季和昼夜”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部分,是研究地球天文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空间概念很强。可是,在目前尚未看到一份关于“四季和昼夜”系统分析的资料,特别是地理教学来说,执教者往往会感到一种资料上的欠缺,有不少关系不易理顺。针对这一状况,作者试对“四季和昼夜”天文现象,进行全面的理论探讨和系统分析,为教师在讲述有关内容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教材分析上提供一份较系统的参考资料。
一、昼夜、白夜和四季的形成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2006年改为八大行星),于金星和火星之间。在日心天球上,地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环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太阳日,即24小时;公转的周期为一回归年,平均历年等于365、2422日。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公转带来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表面的光热主要是太阳给的,其对着太阳的一面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为黑夜,由于太阳有16′的视半径,加上在大气的折光作用下,昼半球总是大于夜半球。阳光还因大气的散射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分界处并不十分明显,呈现出半明半暗的朦胧状态。在这里。由暗逐渐转明的为晨光,由明逐渐转暗的为黄昏,所以加起来叫晨昏线。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其受光面、背光面以及晨昏线,也在不停地移动,地球的受光面不断地由白昼进入黄昏转向黑夜,背光面也在不断地有黑夜经晨光到白昼。因此,在地球上就产生了昼夜更替的天文现象。
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环绕太阳运动的。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的扩大)斜交成66ºº34′的夹角,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任何一点,地轴倾斜的方向大致保持不变,就目前的一个阶段来说,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在一年内,太阳光的直射点就不可能在赤道上停留,有时会移到北半球,有时会移到南半球,23ºº26′分别是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随着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纬度位置的不同,南北极圈以内相继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在极昼地区边缘,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的昏影尚未结束,第二天的晨光就已经来临,通宵达旦都处于这种半明半暗的朦胧状态,这就是白夜。
同样道理,随着地球在轨道上公转的位置不同,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位置不同,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到的太阳光热,变化于全球所得的30%-70%之间,各地接受太阳的光热情况因时而异。这样,就给地球上的一些地球造成了四季更替的现象。
二、“二分二至”与四季和昼夜
先要明确的是,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引起全球性热能之差,不能成为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因为其全年的差值仅约为7%,只有从半求性因素讨论天文季节,才富有实际的意义。因此,从半球性的季节来看,南北半球就不会同时出现一样的季节,两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当北半球为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当北半球为春季季时,南半球为秋季。反之相反。
对于北半球来说,“二分二至”(即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分别为春、夏、秋、冬各季的标志,按照我国传统历法,则为四个季节中各个季节的中点。在“二分二至”时,地球接受太阳的光热,在南北半球尤为突出,如我国古代就把夏至称为日长至,把冬至称为日短至;把春分和秋分都称为日夜分。因此,要弄清四季和昼夜及两者的关系,还必须从“二分二至”时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热的情况加以分析。
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是太阳黄经90ºº、太阳赤纬+23ºº26′,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接受光热多,为夏季,而南半球的情况相反,为冬季。
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地球在轨道上太阳黄经270ºº、太阳赤纬-23ºº26,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夜长昼短,日照时间短,接受光热少,为冬季,而南半球的情况相反,为夏季。
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地球于这两个时间,分别在轨道上的位置是太阳黄经0ºº、太阳赤纬0ºº和太阳黄经180ºº、太阳赤纬0ºº,太阳于地球上的直射点都在赤道上。这时,南北半球日照时间一样长,昼夜平分,气候温和,为春、秋两季。北半球在春分时为春季,秋分时为秋季,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
三、五带上的季节和昼夜
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带,接受太阳的光热也不一样。加上地轴斜交于黄道平面,各地带在季节和昼夜的变化上也有不同体现。五带的划分,又正是以南北回归线和极圈来标志的。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是唯一有太阳直射的地带。这里的太阳高度最大,热量集中,绝大部分终年炎热如夏,温差极小,没有四季区分,昼夜长短也相差不大。
温带在北回归线到北极圈、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带。在北半球叫北温带,在南半球叫南温带。南北温带的大部分都位于中纬度带,太阳高度小于热带,阳光为斜射,热量分散,全年温差较大。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春秋两季昼夜长短差异较小。
寒带在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的高纬度地带。在北半球的,叫北寒带,在南半球的,叫南寒带。这是地球上唯一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太阳高度最小,阳光斜射最凶,热量更为分散,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长年如冬,季节变化不明显。当北半球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出现极夜,反之相反。
在极昼时,地平线上有不落的太阳,总是在周围兜着圈子;在极夜时,本半球约70ºº的纬度附近,看到高空常有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的极光,五彩缤纷。极光现象的产生,是来自于太阳活动区带电高能粒子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奔向极区,使极区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出现的,是由磁暴的发生而引起的。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回归线和极圈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也会随着地球的极移现象而改变,但影响极其微小。
另外,如不考虑太阳的视半径和大气折光散射作用,南北各极圈内还有这样的状况,除极圈的极昼和极夜在一年内都为一天外,各相同纬度的极昼和极夜的天数都不一样。如下表:
北纬66°º34′ 70°º 75°º 80°º 85°º 90°º南纬
极昼天数 1 65 103 134 161 186极夜天数
极夜天数 1 60 97 127 153 179极昼天数
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可用天文学上的开普勒三定律加以解释。
1.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焦点之一。这样,在地球绕日的轨道上,太阳并不在其中点。
2.同一行星公转的面积速度保持不变。这就意味着,地球要保持公转不变的面积速度,就必须用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来调节。
3.行星绕日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因轨道的半长轴的增加而降低。这就是说,地球公转时,距太阳越远受太阳的引力就越小,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越慢,反之越快。
这三点均说明了地球在公转方面变化的原因,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并无多大的影响。其极昼和极夜天数不等的原因就在于此。
四、季节和昼夜长短的递变规律
在全年内,季节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有着一定的规律。这是因为在日心天球上,地球绕日公转时,阳光的直射纬度,是随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不同,而发生有规律转换而引起的。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始终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由短在逐渐变长,接受太阳的光热由较少到逐渐增多;高纬度的极夜地带从由大缩小到逐渐消失,然后极昼地带出现并由小扩大;正午的太阳高度于北回归线以北一直在增大。这样,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由寒冷的冬季,经温和的春季,到炎热的夏季。南半球的情况则与之相反。
从夏至经春分到冬至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始终向南移动。南北半球的季节、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的递变,与上述情况完全相反。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春分,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都在向赤道靠拢。这时,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都逐渐平分,极昼和极夜现象逐渐消失,两半球接受接受太阳的热能也逐渐一样多。这样,两温带地区分别由冬季进入春季,由夏季进入秋季。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都分别向赤道两侧离开,前者移向北回归线,后者移向南回归线。因此,南北半球的昼夜时间,都随之同12小时分离。春分到夏至时,北半球接受太阳的光热增多,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昼并且范围逐渐扩大;南半球接受太阳的光热减少,白昼时间变短,黑夜时间变长,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夜并且范围逐渐扩大。此时,正午的太阳高度随着阳光直射点的北移,在阳光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以北,各纬度均在原有的太阳高度上增大;在阳光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以南,各纬度均在原有的太阳高度上缩小。从秋分到冬至时,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正午的太阳高度、各自所得到的太阳光热,都与上述情况相反。这样,两半球在这两段时间的季节变化是:北半球分别由春季进入夏季,秋季进入冬季;南半球则分别由秋季进入冬季,春季进入夏季。
五、从我国的传统四季来看昼夜的长短
划分四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依据。一种是昼夜的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依据所划分的四季与实际的气候虽不符合,但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叫天文四季;另一种是采用地面上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如把每五日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两者之间的为春秋两季这样的四季叫气候四季。地球上的四季首先应该是天文四季。
我国的四季和西方的四季,都属于天文四季,每季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º,全年四个季节共运行360º。但相比之下,我国着眼于天文上的季节,而西方则着重于气候,。
在我国,二十四气中的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立夏(11月7日前后)四个节气,分别为四个季节的起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中气,分别为各所在季节的中点。
在西方,则把“二分二至”分别作为所在季节的起点,把“四立”分别作为作为所在季节的中点,比我国的四季分别要推迟一个半月。
因此,我国四季的划分,更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下面就从我国的传统四季,来看全球在各季时昼夜长短的具体变化。
一)、春季:
1.从立春到春分:太阳的直射点约由16º16′N向赤道移动,南北半球的昼夜都在向12小时接近,当太阳的直射点到达赤道时,两半球的昼夜时间一样长,南北两极地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分别消失,各纬度的昼夜长短不存在差异。
2.从春分到立夏:太阳的直射点由赤道向16º16′N移动,南北半球各不同纬度处,开始出现昼夜长短的差异。北半球各纬度处,白昼都逐渐长于12小时,而且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及其周围开始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逐步扩大;反过来,南半球各纬度地带,此时的白昼时间则逐渐短于12小时,而且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在南极及其周围开始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逐步扩大。当太阳直射点在北纬16º16′N时,30ºN处的白昼长约为13时18分,夜长约为10时42分;45ºN处的昼长约14时16分,夜长约为9时44分;60ºN处的昼长约为16时3分,夜长约为7时57分;约在73º44′N以北全部为极昼。这时,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上述相反。
二)、夏季:
1.从立夏到夏至:阳光的直射点从16º16′N继续北移,往北回归线靠拢,南北两半球的各纬度处,昼夜长短的差异仍在增大,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极昼范围越扩越大,南半球的白昼时间越来越短,极夜范围越来越大。当阳光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30ºN处的白昼长约为13时15分,夜长约为10时45分;45ºN处的长约15时26分,夜长约为8时34分;60ºN处的昼长约为18时30分,夜长约为5时30分;北极圈内则全部为极昼。这时,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则与北半球各相同纬度处相反,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
2.从夏至到立秋;阳光直射点约由北回归线向南返回,北半球各纬度地带的昼长开始缩短,黑夜时间开始延长,极昼范围也在缩小;南半球各纬度地带的昼长开始延长,黑夜时间开始缩短,极昼范围也在变小。当阳光直射点回到北纬16º16′N时,南北半球各纬度地带,昼夜长短的状况与立夏时相同。
三)、秋季:
1.从立秋到秋分:阳光的直射点从16º16′N继续南移,南北两半球的各纬度处,昼夜长短的差异仍在缩小,昼夜都在向12小时接近,当太阳的直射点到达赤道时,两半球的昼夜时间一样长,两极地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完全消失,各纬度的昼夜长短不存在差异。
2.从秋分到立冬:阳光的直射点由赤道继续南移,南北两半球的各纬度处,昼夜长短又出现差异,都在向12小时分离。北半球的白昼又开始短于12小时,黑夜又开始长于12小时,北极及周围又出现了极夜现象;南半球的白昼又开始长于12小时,黑夜又开始短于12小时,南极及其周围又出现了极夜现象。当阳光直射点回到南纬16º16′S时,南北半球各纬度地带,昼夜长短的状况与立夏时相反。
四)、冬季:
1.从立冬到冬至:阳光的直射点由16º16′S继续南移,南北两半球的各纬度处,昼夜长短的差异仍继续在增大,极昼和极夜的范围仍在扩大,当阳光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夏至时相反。
2.从冬至到立春: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开始向北回归,南北两半球的昼夜及其在各纬度的差异又开始缩小,极昼和极夜地区的纬度范围也在随之缩小。当太阳的直射点回到16º16′S时,南北半球各纬度地带,昼夜长短的状况与立冬时相同。
―――――――――――――――――――――――――――――――――
注:在立夏时,30ººN、45ººN、60ººN的昼长,以及极昼的纬度界线,是根据球面三角公式cost=-tgδ•tgф计算所得,其中t为半昼弧,δ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地理纬度,ф为地理纬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