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君临天下--千古帝王谈笑看》隋文帝杨坚(十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隋文帝施政也存在偏颇之处,如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隋文帝颁诏,认为天下学校的学生多而不精,经过选拔,只留国子监的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各州、县的学校一并停办。对此殿内将军刘炫呈上奏表恳切劝说,隋文帝也没有采纳。在这点上,因为一些小的不足而没看到教育的巨大作用,隋文帝的行为可说是非常错误的。

其实,隋文帝在执政之初还是很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他先后下诏:“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始自京师,爱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可是呢,一是有愚民的考虑在里面,二是老师和学生都不配合,“教训不笃,考课未精”。而隋文帝又是一个较真而且非常节约的皇帝,他不能容忍自己的钱粮养一些教书工作不踏实,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老师和学生,一生气就废掉了学校。

好在他儿子隋炀帝上台之后马上下了一道兴学诏书:“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而言绝义乖,多历年代,进德修业,其道浸微。汉采坑焚之余,不绝如线,晋承板荡之运,扫地将尽。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复黉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遂使纡青拖紫,非以学优,制锦操刀,类多墙面。上陵下替,纲维靡立,雅缺道消,实由于此。朕纂承洪绪,思弘大训,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仕者,可依其艺业深浅,门?高卑,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庶夫恂恂善诱,不日成器,济济盈朝,何远之有!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从这道诏书还是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才华,很大气的君主,也是极欲有所作为的君王。历史上亡国之君大多是因为才智平庸,荒淫残暴、无心政事才丢了江山。而隋炀帝却是因为才华过人,功名心太盛才失国的。在学业方面我们或许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对于治国经营天下来说,则须稳重周全,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否则结果就会是欲速则不达。隋炀帝的教训,实在是让后世痛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