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未合眼的陈扶苏精神焕发,像是获得了新生。
蒙毅、冯劫、司马循、傅恒、陈敢却萎顿不堪摇摇欲坠。昨晚的经历对他们来说,仿佛一场恶梦。扶苏陛下昨晚抛出了许多惊世言论,五人被轰炸得头昏眼花。更让他们紧张的是,昨晚商量的事情,每一件都将深远地影响着帝国的未来,如何不让他们胆战心惊。
蒙毅最是口干舌燥,因为他想的最多,问的最多,受的冲击也就越大。
比如:
问:“陛下,政务、军事、监察三院的设立,相当于三公,这还好理解,但是,为何还多设一个司法院,与三院并立?”
答:“这个,司法独立,才能不受干扰。”
问:“陛下,您说这个监察院抓到贪官污吏后还要交给司法院审判,监察院只实施公诉人之职,何解?公诉人是什么意思?”
答:“这个,监察院不能有审判权啊,要不抓人也是他,审判也是他,那还不乱了?公诉人之职,就是监察院发现贪官污吏并掌握了证据之后,代表国家向司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那个贪官污吏进行审判。”
问:“那个什么议会除了专事立法,还能过问四院的政务,权力会不会太大了一点?”
答:“这个,议会我们只是先提出一个构想,真正要组织起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要不我们可以先设一个立法院,专事立法。”
问:“这个国家银行的职能臣理解不了啊。让老百姓把钱存进来,再付利息给他们,这个利息上哪找去?”
答:“老百姓存进来的钱,我们可以用于基础建设投资,嗯,也就是修路铺桥、扶助民生之类的,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专事耕作生产,经济发展了,我们就能收到更多的税,也就能付利息给老百姓了。嗨,看你们一脸茫然,估计你们一时也理解不了,早知不跟你们说这国家银行的事了,反正一时可能也搞不起来,说了也白说。”
问:“陛下,您说的法律要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答:“我靠,老蒙,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先出去拉泡屎休息一下吧。”
回:“禀陛下,臣无屎可拉……”
梳洗完毕,陈扶苏轻轻抚摸着那两本《党政领导干部竞争选拔考试知识指南》,还真没想到这两本书里面有那么多政治方面的知识。陈扶苏想:等把政治体制搞好了,再来借助这本书里的经济知识,发展大秦的经济……
兴奋之余,抱着韩冰大肆轻薄一番,陈扶苏才心满意足地前往朝阳宫。
上午,朝阳宫里,陈扶苏依次召见了几个元老。对政制改革,李斯早就被陈扶苏打了一针安心剂,能确保自己大臣之首的地位,自然无异议;冯去疾虽然有些不解,提出三公九卿乃秦始皇所创立且运作正常无需改革,但忠于大秦皇帝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最终还是同意了;而冯毋择是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你皇帝说什么我老冯都同意,反正我老冯不懂……
下午,朝阳宫里,三公九卿还有蒙毅、傅恒、李寻、陈敢等陈扶苏的几个心腹聚集到了一起。
陈扶苏很少同时召集这么多人开会,一时间殿中众人都安静地等待陈扶苏开口。
陈扶苏还是决定有话直说:“今天召集众卿来,主要有两件事,一件是大事,一件是不大不小的事。”
听了这开场白,众人大多是一头雾水。
陈扶苏看着大部分茫然的眼神,道:“好罢,朕就直说了。大事,就是朕想改革政制。”
几位重臣早有准备,其他大臣只能面面相觑。
陈扶苏接着说道:“朕认为三公的分工还是不够细致。立法和司法应该独立出来。司法必须独立,才能不受干扰和阻碍。立法独立,才能与行政相互制约。”
众大臣一听,都在苦苦思索。
陈扶苏留了一分钟给他们思考,然后又道:“目前行政一系,还包括了立法和司法,权力过分集中,易出弊端。打个比方,行政一系,就象是国际足联兼足球运动员兼裁判员……”
看着众大臣一脸惊愕,陈扶苏知道自己又说了超现实的话,忙改口道:“目前行政一系集制定律法、执行律法、仲裁律法于一身,必须予以拆分。”
陈扶苏道:“改革是必行的。当然,改革也可以慢慢来,先在咸阳和内史郡实行,再逐步推向全国。朕这样改革,并非削弱行政一系,相反,朕是觉得行政一系力量太弱,为皇家事务而设的官职过多,而为国事所设的官职不足,有些本末倒置。把立法和司法从行政一系中分离出来,本意便是要让行政一系专心处理政务,最终推动五权分立,实现五权各自专司其职,更为高效。”这段话说得半白半文,差点说出“推进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之类的胡话来。
见一众大臣还是云里雾里,陈扶苏提高声音道:“此事,朕已下定决心,众卿不必再议。朕会拟出一份改制之诏,近日立即着手实行。朕有很多想法,可能众卿不一定能明白,但朕希望众卿能够全力辅助朕。”
众大臣忙道:“臣等遵命。”
陈扶苏又道:“眼下中原兵祸越演越烈,朕很着急,希望众卿也要着急起来。天下大乱之象已显,众卿要一心为民,认真料理政事,助我大秦巩固民心,要积极筹措粮草军备,以备战争之需。若有不以为然者,朕将弃之不用,若有出工不出力者,朕将弃之不用,望众卿明白!”
陈扶苏很少说这么重的话,众大臣不由一窒,忙齐道:“臣等明白。”
陈扶苏又道:“明白就好。不要等到我大秦将亡,尔等再来忏悔,届时已晚。”
众大臣又是吓了一跳,忙又齐道:“臣等将尽心尽力,效忠陛下。”
陈扶苏道:“那就好。总之,以后尔等必会明白朕的一片苦心。大事说好,下面说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从宫中迁出的宫人,亦是朕的臣子,在咸阳和内史郡中,与各官员一样同工同酬,不得歧视。对有污辱宫人宦官者,请冯御史大夫彻查究之,以后不得再发生此类事件。同时,请李丞相让人起草一律法,旨在保护肢体残疾之人,官府对此类人将给予抚恤金,逐月保证其生活支出。就算是为我大秦之前苛法酷刑而做的一点微薄补偿吧!”
李斯手忙脚乱地答应了。
陈扶苏最后很有气势地总结道:“望众卿一心,保我大秦,壮我大秦。”
陈扶苏快刀斩乱麻,在蒙毅等人的协助下,两天就下发了改制诏,改革政制,分设五院:立法院,最高长官为议长,李斯任之;政务院,最高长官为中丞相,冯去疾任之,萧何曹参为辅;军事院,最高长官为太尉,冯毋择任之,王贲为辅;司法院,最高长官为**官,冯劫任之,赵佗为辅;监察院,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司马循任之。冯劫和司马循换了一下岗,因为监察院在五院中排名最后,司马循资历尚浅,陈扶苏就把他调换到监察院去,不过已经算是升官了,从丞相下属的九卿一下子变成跟李斯三冯等老资格平起平坐。
然后,再根据需要,在各院下面设部。如陈敢就当上了皇家事务部的主事,相当于原来九卿中的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三职合一,吴颂因罪免职,陈敢还负责起宫内外宦官宫女的管理之职,可谓是一步登天。各部的头头称主事,而不叫尚书或部长,扶苏是想淡化官本位意识,寄意于各部头头要各负其责,主持局面,认真办事。一些部下面设司,司的头头叫事中,司的普通官员叫干事,亦是此意。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官,其实就是个办事的。
五院的人事安排基本没有打破原来的格局,原来三公一类的重臣基本上仍干回老本行,九卿等次一级大臣分散到各部重新明确了分工,因而把改革的影响降低到了极致,实现了平衡过渡,皆大欢喜。特别是对李斯,既满足了他依然是大臣之首的虚荣心,又发挥了他在法律方面的特长。在没有打破原有格局的基本上,提拔了司马循,并开始有意识地把各院的副职交给以后可以接班的人选如萧何等。
萧何、曹参在短短时间内跃居政务院副职,得到了极大的重用。本来陈扶苏还有点担心,潜意识里还有前世那种论资排辈的想法,怕众人不服。但很快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只论才能而不论出身的光辉年代,一众大臣对萧何曹参这段时间表现出来的政务才能心服口服,均无异议。像之前百里奚、张仪、商鞅等人,都是从一介平民直接被秦王拜为相国,一下子就跃居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显赫无比。像历史上的韩信,也是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刘邦直接任用为大将军,开始百战百胜的征程。陈扶苏不禁欢呼:这真是一个可爱的时代!
中央机制的变化对地方没有太大的影响,只须增加法官编制。在内史郡,陈扶苏增设了郡法官,并在各县设县法官,负责司法审判,并制定计划把法官编制逐步推向全国各郡各县。当然,随着政务分工的专业化,今后地方上肯定需要相应地增设一批机构,但那绝对是打完这场大战之后才能做的事情了。
参照明朝的官制,陈扶苏还给自己设了内阁,独立于五院之外,相当于自己的秘书处,负责与五院进行沟通协调,也相当于智囊团,帮忙出谋划策后交付诸院执行。一些职位较低的大臣进入了内阁,如蒙毅,在五院中并无实职,以中常侍的身份入阁,并被委以内阁首辅,在皇帝身边帮忙出谋划策,影响力并不亚于各院长官。冯去疾身为丞相没有入阁,而陈敢因为负责皇家事务反而以主事之职入了阁。冯劫和司马循因为年轻有为也入了阁,成为陈扶苏的左臂右膀。职位低的人进入内阁掌控权力中枢参与决策,职位高的人却在权力中枢外围负责具体事务操作,这一套互相制衡之术,陈扶苏是看《明朝那些事儿》学到的。
对政制改革的顺利推进,陈扶苏感到有些意外,本来他还以为要像前世的领导那样做做动员发动和进行沟通协调,但在君权统治下,这一套全免了,拜秦始皇高度集权所赐,众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坚决的服从和执行,并无异议。
也是,历史上胡亥小子那么乱来都得到了无条件的服从,何况是德能兼修的扶苏公子?
半月之内,陈扶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将政制改革完毕,现在他只想让大秦的未来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众大臣各就各位的那一天,陈扶苏想:“从今天起,我不是什么陈扶苏了,我就是扶苏,我是大秦的皇帝,我不会让大秦亡在刘邦和项羽的手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