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老口子一路下张家湾来了。这山里的空气真好啊,特别是春天的山里面,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大自然一改冬天的萧条,还活着的树木,纷纷向美丽的大自然展示着它们的颜色。路上,野樱桃花正在盛情开放着,有微风轻轻吹过来,樱桃花散发出一丝淡淡的药香。山林里,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也开始出动了,时而有小鸟从林中飞过。这样美丽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真是年轻人拍拖的好地。只可惜了这美丽的景色呀,现在走在路上的两个人,是生活了一辈子,却没有真正谈过爱情的人。可是他们却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几十年都磕磕碰碰地走过来了。如今,他们两个人的命运,和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还有一把老骨头呢,得把这最后的一点力气奉献给孩子。昨天晚上刚下过了雨,路有点儿滑。杨家福老人走在前面,他让老伴走在后面。他怕老伴摔倒了。他想,等下如果她摔倒了,他可以马上把她牵起来呢,有他在前面挡着,这样她就不会滚到山下去。如果她走在前面,摔倒了,一路朝山下滚,那就不得了了。以前搞集体的时候,这条路上真的有人摔倒了顺着山路一直往下滚呢, 滚了好远,最后被一个大树桩挂住了,才保住了命呢。
到了张家湾镇上。老太太想去学校看一下孙子呢,后来她想,两个孙子,一个在小学,一个在中学,得去两处地方啊,这样得花好大一会儿时间呢,如果去看一个,不去看另一个,孙子们会说她偏心呢。反正下午他们就回家了,所以她就没有去了,背着小背篓在街上转了一圈,买了一些小菜,又去种子站买了玉米种子,去供销社买了一包化肥。玉米种子不多,也就上十斤。这上十斤种子够种好几亩地,能收好几千斤玉米呢。杂七杂八的东西让老伴背着,杨家福背了那袋重一百斤的化肥,两个人一路走回去。上山的路上,杨家福就让老伴走在前面了。他想:老伴在前面背着东西爬上坡走不动的时候,他好在后面推着她一下,这样她爬上坡的时候轻松一点。其实这五里路,并不是沿途就荒无人烟了,一路上也零星有人家分布的,也属于杨家庄村,只是这些人家和他们平时没有多少往来。说起杨家庄,人们总习惯性地想起居住在高处,离张家湾五里路的那一大片,那是杨家庄人户最密集的地带。这山看上去虽然陡,但是真正走到上面去了,印入眼帘的就是平地,第一块平地上住着杨二贵和杨三贵,两家相隔才几十米远,然后往上几步,转一个弯,又是一块平地,一个大院子,住着几户姓李的,再上去,姓王的,还有其他姓的都住着一条很长的院子,然后再向上走几步,张家的住在最顶上。他们的家门口就是农田,田宽也很平整,土质也好,种玉米产量特别高。他们的房子,是清一色的土房,除了杨二贵家的墙壁涂了一层白石灰,其余的墙壁要么就是用烂泥和着麦芒刷了下,整个墙壁显现出烂泥的灰色,要么就是黄土色,那是墙土本身的颜色。杨家福背着肥料沿着山路往上走,没有走远呢,衣服就汗湿了。年纪不绕人啊,想当年搞集体的时候,他背着两百斤肥料上山,路上才歇一次呢,现在不行了,这一百斤,他背起来觉得怎么那样沉呢,老伴也老了,背着个小背篓在前面,也是步履蹒跚。刚开始他还想着,这一百斤肥料就让他一个人背到家好了,走了两里山路呢,实在撑不住了,他找一处平一点的地方歇下来,老伴见她歇下来,也跟着歇下来了。他不好意思地对老伴说:“这包肥料咋就这样重哩,我都背不动了。”老伴说:“你以为还是搞集体那个年代呀,那时的你就像一头牛一样壮呢,干活也行,总是拿最高的工分呢。现在你老了,别在我面前蹭能了。”杨家福说:“我真的不敢在你面前蹭能了,你帮我背一点肥料吧,我就分一点点给你,我们得快点把肥料背回家了,下午还得去种一会儿玉米呢。”老伴没有说什么.他知道这样就算答应了,于是打开肥料袋,拿出早晨出门时预备的尼龙袋,倒了差不多十斤肥料进去,然后扎紧了袋子,把小袋肥料装进老伴的背篓,大包的肥料放到自己的背篓上,把老伴的小背篓给她放到肩上了,自己才去背背篓,两条腿使了很大的劲,才背上了背篓站起来,继续往上走。
到家里已经下午两点多钟了。他们歇了一下,泡了一壶茶喝了,就下地去种玉米去了。地就在家门口.今年买的玉米种子已经拌好了农药了,不用再拌农药。如今种玉米,是先把种子放在苗圃里面培养好了,再栽到地里去。这样种出来的玉米高产呢。杨家福刚才喝了几杯茶,又抽了几口烟,老骨头又来劲了。 这块地可平整呢,他在田边上围起一块两三米长,一米宽的苗圃,挑来一担水粪把那块苗圃浇湿润了,老伴用铁锹把苗圃重新整平过一次。又拿着在农技站买回来的一根四方形的木条,这木条可是当尺子用的呢,木条的一边,均匀分布着圆柱状的齿轮,把齿轮的方向向着苗圃按下去,苗圃里面就会有均匀的小窝窝,杨家福朝每个小窝窝里面放进两粒玉米,然后抓了一小捧土把玉米种子盖起来。家门口的这块地有五亩呢,他们要建四五块这样的小苗圃,长出地玉米苗才够种这一块地。这些小苗圃建在地的不同位置,这样栽玉米的时候,就可以就近运苗子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