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望苍茫》二十二章. 函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对于挂着西洋旗帜的船队,倭人的态度很是冷漠,只有商人堆着笑容,跑前跑后的推销着他们的存货。.不过满船的黄色面孔,也使得倭人不那么敌视。

船队也作了安排,组队上岸,人不远船,船不离人,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变。叶根生和几个随员下了船。1864年,幕府将军修建用来保卫函馆这个重要的前哨的五棱郭(Goryokak)——五角形城楼,还没有建成。

沿着鱼目街一直向前走,公墓就在右边,俯视着海湾。公墓中还只葬有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属下的两名水手,他们死于1854年的那次航行中。继续前行,路左侧有一座镶蓝边的白色建筑,别具一格的拱形窗嵌入其中,这是英国领事馆(OldBrtsnslat)。1859建成,这座领事馆要为英国服务75年,才会变成举行婚礼的场所。

匆匆忙忙的小贩农夫不时地向他们瞟一眼,腆胸叠肚腰横打刀的武士抱着膀子冷冷的看着,浓妆艳抹的风化女在木格子窗的后面叽叽嘎嘎的说着什么嘻嘻喽喽的笑声扎耳根子。也能看见不多几个肤色白皙,头发卷曲的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是本州岛岛最早的居民,与日本人没有血缘关系。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代西伯利亚地区高加索人的后裔。日本人的祖先将定居在本州岛地区的阿伊努人向北驱逐,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阿伊努人在虾夷(zo,现今的北海道)定居下来。

在船上的时,各船测绘组的人已经用新买的望远镜观察过周围的地形,这时候,已经派出几拨人登高测绘。从美国来的技师华工里,懂这个的不少,几天的时间,就把这里里外外基本画了个大概。

在美国的时候,就已经买了大量的地图,哪国的都要,越是大比例尺越好,几乎所有经过的城市的地图都被挑选光了。还有各种图书,叶根生最喜欢了,一到书店,人在前面走,手下就在后面搬,老板又惊又喜。又要了住址,半夜还送书推销。

满街挂着一半是汉字的幌子,一股股饭香飘出,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几位的肚子在叫唤。他还记得几年前曾经到过一次函馆,只知道海鲜是函馆美食舞台的主角,而本身就是港口的函馆,其海鲜的种类与新鲜程度更是不在话下。不过,在西婆罗洲,海鲜倒是不少见,不知这倭国的海鲜有什么出奇之处。

现在听熟悉此地的水手建议尝尝函馆海鲜,马上叫好。

在函馆的所有海鲜中,最受函馆当地人所喜爱的就是花枝乌贼了,处处都有的生花枝料理。还有一个备受水手们推崇的就是各种新鲜生食海鲜盖饭,也就是白饭上覆盖新鲜的生海鲜。种类相当多样化,包括鲑鱼卵、花枝、海胆、虾、贝柱等等,如果想多尝试几种主菜,但经济预算又不足的话,可以点包含三种主菜的盖饭,既经济又可尝试多种美味。对于他们来说,在当时的函馆就不算是有钱人,也离穷人老大一节呢,那时的倭人可不是后来飞扬跋扈的德行,一个个面黄肌瘦三孙子样,见到碗白米饭就羡慕得两眼冒蓝光。寻常人家都是一堆萝卜加上几粒米粒的萝卜饭,要不就是嚼上两个土豆子了事。

门帘一撩,笑容可掬的老板老板娘哇啦哇啦大声招呼着,伙计们也跟着鸡嘣碎米似的点头哈腰,把几个人让进了里面。

在船上几个比较熟悉函馆的水手引领下,到了一家酒馆坐下。老板跑堂忙不迭的招呼,会些倭语的水手在张罗,叶刘两人在几个手下的簇拥下,进了一个雅间。

也不坏了他们的规矩,脱鞋进屋,盘腿坐在榻榻米上,紧倒着两脚的侍女忙着端菜倒酒。

这间店的招牌料理的特别主食是采用当季最新鲜的海鲜,不但味道鲜美,份量更是让人满意。内容包括有贝柱鲑鱼子饭、烤鱼、花枝生鱼片、酱菜、前菜和味增汤。

“这是五棱郭不可不吃的名店,现任老板已是这家店第三代的店主人,卖的是口味正宗地道的函馆拉面。嘿嘿!那滋味,等您尝了,包管想第二回。如果是不敢生吃海鲜的人来函馆也有一种可吃的,就是盐味拉面。虽然其它拉面。什么酱油拉面、味噌拉面等当地也有,但函馆最著名的仍是盐味拉面。”水手张牙舞爪地说着,那样子,馋得哈喇子都快掉下来了。

踏拉板儿一阵山响,锅碗瓢勺大作,不一会儿,哈哈呦呦的说着就端上来了,看起来就是粗瓷小碗里清清如水的汤,等一喝起来才发现其所蕴藏的味道,是属于函馆拉面才有的奇妙好滋味。

清澈见底的汤,浓郁醇厚的口感,搭配几片厚厚的叉烧肉,听起来虽然矛盾但吃起来保证齿颊留香,欲罢不能。叶根生赞不绝口,老板陪着笑跟懂倭话的水手叨叨,对叶根生的连连夸奖,真是难得能有外国人对他的拉面如此赞赏。尽管这是一个他有点看不上的中国人,但是又好像不是。

“其美味的秘诀就在于猪骨、鸡骨和椴法华与南茅部所产的高级昆布所熬煮的高汤。这传了三代的独传高汤为这个店吸引了不少忠实顾客。嘻嘻,喜欢拉面的人一定要来吃。”水手一面把老板的话翻译着,一面大嚼生鱼片。

招牌海胆盖饭上所覆盖的海胆,多到看不见饭粒,足足有三小碗的份量。可从海胆、鲑鱼子、花枝、螃蟹、贝柱、鲑鱼等任意挑选三种口味,当然也都是新鲜的生食。

碳火煮饭,颗颗晶莹剔透的白米味道自然不在话下。这比南洋很多地方的米都好吃,除了花枝之外,这店里其它的料理,什么螃蟹、时令鱼类等海鲜食品也都十分新鲜。主要菜色以活鱼生鱼片、烤物、等海鲜料理与肉类料理为主。还有一项招牌就是“朝一番”,里面生花枝、纳豆、山芋、蛋黄、滑子菇、海藻、鱼卵满满的,拌过之后再倒在白饭上食用,一个字——绝了。

“你说,这贺公子是不是对这倭国过于看中了,叫我们再三谨慎,尽可能勘查周详。”刘玉振一面四处端详,以免漫不经心的问道。

“我开始也是这么看,不过了解一些后,还真小看了他们。”叶根生慢悠悠的说道:“1854年(安政元年)12月23日,日本东海道地区发生了著名的“安政大地震”,造成上千人死亡,地震后的海啸席卷了包括下田在内的整个伊豆半岛海岸。”

“哦?他们干了什么缺德事啦?”刘玉振看着旁边为他倒酒的倭女白的糁人的脖子说。

“这谁知道。”喝了一口清酒,叶根生皱皱眉头接着说,“运送俄使布恬廷前往日本谈判开国事宜的俄国护卫舰月神号(Dana)此时正停泊在下田港,在海啸中严重受损,后由日本的造船工匠在伊豆半岛的户田村修复,这是日本工匠第一次学习西洋造船技术的机会。前年,幕府在长崎饱之浦修建了第一个洋式船厂——长崎制铁所,内设锻冶、炼铁、制造车间,可以对军舰进行清理、修补、更换船具等维修工作。”

长崎制铁所后来就拨给三菱财团,成为未来日本造船业主力——三菱长崎船厂的发祥地。

“他们有了洋船厂?这化外倭人,竟有这些心机?还真真小看了他们。”刘玉振和几个手下都有些惊异。

“1862年,他们的文久二年,幕府实行了军制改革,按照西洋规则建设了步、骑、炮三军,设置陆军奉行和陆军总裁。海军方面,幕府向荷兰派出了第一批近代海外留学生。”

除了学习海军技术的留学人员之外,还有学习政治、经济、医学等先进技术的人员,包括后来日本著名的政治家西周和医学家林研海等等。

“嘿!那咱们……”一个手下的话被刘玉振挥手止住,听叶根生接着说。

“幕府还在石川岛建造了日本的第一艘自造蒸汽军舰——千代田形号,排水量138吨,30磅炮1门,6磅炮2门。”

“啊,这家伙,想不到呀!自己造军舰?”

“不光这个,德川幕府改革军制、办海军的同时,萨摩、长州、土佐、佐贺、水户、广岛等藩也实施了类似的改革,都是买军舰、大炮和其他西洋兵器,还派人去英法留学。九州岛西北的佐贺藩开此风气之先,他们从1835年起就热衷于学习西洋技术,制造枪炮,购买军舰,所以很快就建立起一支仅次于幕府的海军。”

这时的幕府海军经过十多年的创建,已经有声有色,拥有了包括军舰、船厂、学校以及海军人才在内的全套海军规制。这一时期差不多也是中国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改良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大清国“拒之于水不如拒之于陆”的传统海防方针彻底破产,洋务派开始“师”英法等**舰大炮的“长技”,那个被兰芳惦记上的阿思本舰队正在此时。

中日近代海军创立伊始,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后来呢?叶根生不知道,应该也不会看到吧。

中国水手,哪个不是海量,倭国的清酒对他们来说,也就是那么回事,聊胜于无。在老板惊愕的目光中,已经端进好几瓶了,但是还一个劲地要……

装了一肚子生鲜清酒拉面,几个人在身后一片感谢声中,稳稳当当的跨出门去。怎么也想不出如此温良谦恭的倭人,竟会像贺公子说的哪样?叶根生和刘玉振有点不解。

在函馆也采购了点东西,可现在的倭国就没什么可要的,这函馆就更面了。当年,明朝政府之所以屡次三番强调贡期和人数之限,主要在于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性含义高于经济性目的的贸易,对于进贡方物的回赐通常是几倍甚至于几十倍原物,日本进贡的倭刀一再超过规定数量就在于其利润的丰厚。从宣德时的3000把增加到景泰四年(1453年)的9900余把,而至第四次勘合时已携带达3万余把,明朝都是出了较高的价格来收买,第三次的9900余把日本刀都是出价每把五千文,而在日本的售价不过八百文至一千文而已。

这时函馆倭刀的价格并不比那时贵多少,因为函馆的出产要比靠近中国的口岸更便宜。欧美人又不会买多少这样的东西。门可罗雀的刀店太难得见到这样的大买主,几个有名的铺子,闻风而至,追着赶着的推销。把负责采购的几个伙计拉着,吃生鱼喝清酒,泡温泉澡看歌舞妓。

回航的船上可有的是倭国稀罕的东西,把一批前膛枪、日用品卸了一些,那些幕府的武士还真有不含糊的,银子在倭国又不值钱,也买了个好价钱,还把什么太刀打刀肋差买了一大堆。

这些玩意,刘玉振太喜欢了,他随身都携带一把二等打刀。现在拿着一把太刀向水手们介绍。“太刀这个词,就是特指这种弯曲得比较大,刀身2尺以上、3尺不足的弯刀。另外,2尺以下的称为小太刀,3尺以上的称为大太刀,或称野太刀。”

“是呀,这刀干嘛这么弯呀”

“嗐!你看看着倭人的个儿,不弯,拔得出来吗?”

“还有,这太刀与同属刀剑类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区别之一在于刀鞘,太刀刀鞘上有两个金属环,称为足金物,靠近鞘口的一个称一足,另一个称二足,用缎带相互穿插编织成型,使之便于携带。缎带与足金物之间又用一小块金属,称为革先金物。刀鞘头部由金属包裹,称为石突金物。拔刀时必须要下压刀鞘口的条状金属物,称为口金物。”旁边懂倭语的水手有点吃惊的看着刘玉振,他怎么……果然是玩刀的行家。

刘玉振双手握刀:“太刀基本为双手持刀,骑马的武士也有单手持太刀的。刀身弯曲的形状使挥下斩击更棒,和较早出现的毛抜形太刀的那种弯曲形状一样。”

“打刀与太刀的形式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之一在于打刀的刀鞘口两侧分别插放有小柄和笄:小柄是一种长6寸(约18c)左右的小刀,很少用于战斗中,一般用来削东西和割线,剑侠小说中偶尔也出现用小柄代替手里剑来投掷的描述;笄是插于小柄对侧,用来整理头发和挠痒痒的道具。”

另一区别为其携带的方法不同,太刀是将刀刃向下佩挂于腰间,打刀一般为将刀刃向上插于腰带,当然也有刀刃向下插于腰带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刀刃向上插于腰带的。所以,一般日本武士都是反手拔刀。于是,为了适合于这种插于腰间的佩带方式,打刀的刀身被设计成弯曲的形状,这种弯曲的设计称为“京反”。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设计成最为弯曲的地方,此种设计使得拔刀更为容易。因此,产生了拔刀与攻击一体的技巧,这就是拔刀术。名剑客田宫平兵卫更是经过反复探索,总结出了发源于拔刀术,但一对一较量时会更有效的居合术。

听着刘玉振喋喋不休,叶根生插话:“怪不得看你出刀的姿势怪怪的,原来是源自倭人的居合。”

“嘻嘻!见笑,不过咱的根本可没忘,这倭人的刀术也有不少可破解之法,只是没有机会试一试。”

胁差,也称胁指、中刀,属攻击性刀具,是长刀的辅助刀具,也适用于狭窄空间。刃之长度29.9—60c。平时与太刀或打刀配对带于腰间,除了刀的功能外还要具有野外生存工具之用。“胁”是汉文“肋”的讹写,“差”就是“叉”。如果日本汉字写作“肋叉“,估计大家就能明白意义了:往肋下叉进去嘛,剖腹的基本动作。所以这种东西基本就是切腹专用的武器,至于一般的足轻,是没有资格佩带胁差的。

除了用于切腹外,胁差随身携带,在很多场合是一件很有威力的武器,尤其是室内或巷战和暗杀。室町时代,打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并且开始与胁差共同佩带于腰间,这种打刀与胁差共同佩带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天。

大大小小的刀铺老板聚集在码头,刘玉振带人验货,一捆捆的挑上船。太刀3000把初等的,100把中等的,200把上等的。打刀5000把初等的,2000把中等的,500把上等的,还各有50把顶级的,平均下来也就1000文一把。肋差也要了几千把,其它的什么折扇之类的杂七杂八一大堆。

“刀作的师傅们要歇几天了,哈哈!咱自己打,那就凑起着许多?”

临开船,还有远处的刀店听说后,送来2000把上好太刀、打刀,那采购眼一转,只收了1200把,最后那刀店老板一咬牙,剩下的800把再打个对折,另外奉送200把肋叉。

站在舰桥上,叶根生回头望着逐渐远去的倭岛,好像有种感觉,和这个岛国的事儿以后还会有不少呢。

船队涨满风蓬,继续向西而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