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望苍茫》二十章. 夏威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平洋中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群岛,有着大片大片的甘蔗林,过人高的甘蔗迎风摇曳,一望无际。。夏威夷群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很适宜甘蔗生长。

叶根生带的船队缓缓进入了泊位,船上的事有手下负责,自己叫人打听一家叫“芳植记”公司。很快就回了信,码头上就有“芳植记”公司的人,地址一问而知。叶根生带人上岸,叫了辆马车,直奔“芳植记”。

早在1778年1月18日,欧洲航海家杰姆士库克船长第一次登上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就发现岛上生长有甘蔗。船员们上岸后争着嚼食甜美的甘蔗解渴。但那时夏威夷的甘蔗仍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岛上的土著(最早发现夏威夷群岛的波利尼西亚人)还未掌握蔗糖生产技术。1789年,美国商人密可夫船长指挥“伊莲娜”号抵达夏威夷群岛的茂宜岛。船上有10名美国水手和45名华人水手。这些华人成了最早移民到夏威夷的中国人。他们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带去了中国的种蔗生产技术,为夏威夷的甘蔗糖业奠定了基础。

1820年(嘉庆七年)一位姓黄的广东四邑人把一台榨蔗糖的石磨带到夏威夷,创办夏威夷的第一家糖榨(制糖工场)。过了不久,来自广东的华侨又带去了两台榨蔗石磨。1823年,中国移民正式在檀香山开设榨蔗煮糖的作坊,从此开创了夏威夷的甘蔗糖业。在以后的若干年间(直至第二批华人移民),夏威夷的甘蔗糖业一直为华人所支配。19世纪50年代后期,夏威夷群岛的欧美人收买了中国人的蔗糖生产营业权和制糖设备,华侨因缺乏资本,逐渐失却对蔗糖业的控制力量。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兵荒马乱,流亡海外者众,其时夏威夷的甘蔗糖业正当扩张之际,但也深感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输入美国的糖有着强劲的竞争力。

第二、第三批来自广东的香山县的华人移民,到达夏威夷是在1852年,是年(咸丰三年)正月初三,美国船长启斯指挥“铁地士”号载着204名中国人,包括180名华工和24名华人家佣抵达檀香山。

当时,白人几乎垄断了夏威夷的甘蔗糖业。种植园主一看到这批中国移民便如获至宝,立即与之订立5年期的合约。合同规定,华人种植工每月工金为3美元,家佣每月工金2美元,每年放唐假3天。每个月3美元,简直就是对于华人的侮辱,内战时期美国普通士兵的月薪还有12美元左右。

中国农民素来朴实善良,刻苦耐劳,这批华工的表现,深得当时夏威夷农会会长的赞许。他曾在年会演讲词中写道:“桅船‘铁地士’号载来华人,已证明彼等为一班沉静、能干、勤敏、乐于任事之人。我们以后将有许多比较当地土著更为确定的有系统而平廉之苦力劳工。每名苦力入口费用仅50元,每人每月工金及生活费充其量不及7元。此辈苦力虽然大食,但其所食主要为米饭与少量肉品,所费最廉……”。

这位会长还认为:“华工勤勉节俭谨慎,乐于服从命令,正填补我人不欲之空隙。”

因为有这样的好感,启斯船长于1852年7月31日又载来第三批华工约100人,随后合同工金由每月3元增至4元,唐假也由3天加至5天。

华工在夏威夷的甘蔗园里,住的是茅室,吃的是粗粮。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5年期满后,除少数人离开蔗园冒险另图发展外,大部分华工因没有资本和门路,仍只好继续留在种植园劳动。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陆陆续续有一批又一批的契约华工移民到夏威夷,在甘蔗园和菠萝园工作。在19世纪中叶,也有个别有经商才干的华侨不甘于夏威夷蔗糖业的控制权全部落在白人手上而奋力竞争,来自广东香山县下恭都的陈芳就是此辈中佼佼者。

19世纪50年代,陈芳和堂兄远运中国货物至檀香山销售,因而积攒了一些资本。他决心在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上与白人一比高下。

1861年,美国发生南北内战,使夏威夷种蔗产糖者获得了倾销美国大陆市场的大好机会。因那时美国南方中断了向北方的蔗糖供应,因而糖价大涨。夏威夷输向美国的糖额骤增3倍。夏威夷的欧美人见种蔗制糖业有利可图,野心勃勃要大力发展,但缺乏劳动力和技术。为了谋生而漂洋过海的中国南方的移民,正好适合他们这种需要。

陈芳与另一位华侨程植合办一家“芳植记”公司。他们不用中国旧式的人手牛力牵引磨盘的榨蔗工艺,采用机器来压榨制糖。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陈芳抓住这一机会,向美国大陆大量倾销蔗糖,因而获利颇巨。由于他善于经营,至1870年,“芳植记”公司已列名夏威夷八大企业之一。

按照原来的历史,这个时期,夏威夷各个糖厂甘蔗园都会缺乏工人,所以贺公子告诉叶根生在赶赴美国的途中,先行招募了200多名华工,一到夏威夷就前往夏威夷的“芳植记”公司。

本来“芳植记”公司在为无法和欧美公司竞争华工感到焦急,现在一个什么兰芳的南洋小国有人拜访?

正好在家的陈芳很是奇怪,一见才知道雪中送炭的送来200人,哎呀!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这无疑是帮了他们的大忙,而且费用全免?只是希望能带些糖,这太让陈芳喜出望外,糖有的是呀。

等程植回来一合计,程植大喜,当然知恩图报,两艘送往美国的船只与兰芳随行,为兰芳的船上装满了蔗糖。可船主却很不愿意继续前往战火纷飞的美国,尤其是他很不同情南方军。叶根生干脆向船主买下了船,继续雇了水手。辞别陈程二人,继续东进。

一路提心吊胆,但还是平安的到了美国南部,这时候,北方的封锁还没有那么严密。在南方港口卸下蔗糖,在港口就批光了,赚的钱差不多抵了买船的钱,战争财真是忒好发啦!

随后北上,一到美国西岸,叶根生一行就马上到沙加缅度街,和设在旧金山的洪门组织联系,这里属三点会,称为“义兴堂”,原设在昃臣街一座楼房的二层。1854年初,当会员在此聚会时,遭警方袭击,会内文件如会章、誓词、旗帜等均被搜走。其后,义兴堂便把会址迁至这里,改称致公堂。

原来的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到美国谋生大约是在16世纪后半期,但洪门何时流入美国?尚有不同说法。至迟到19世纪中叶,美洲华人社会已经有洪门组织的存在。到了1869年,美国连结东西部的铁路干线——联合太平洋和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以后,华人纷纷由西部向东部迁移,洪门组织也随之流向美国东部,在许多大城市中均建立了洪门组织。仅旧金山一地便有26个洪门堂所,“其挂名列籍于致公堂者,殆十而七八”。在美国的华侨中“列籍堂内者,占十之**”。

美洲华侨社会,都在洪门致公堂势力范围之内,旧金山有致公堂总堂,分堂遍设各埠,凡有华侨足迹之处,莫不有之。有些洪门组织较早就成为合法或半合法的社团,像北美的洪门致公堂就曾以华人共济会的名义在当地政府注册,而当地政府也以民间福利团体来对待。福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就任美国总统之前,曾为洪门安良堂担任法律顾问达十年之久。

有一点和国内发展不一样,国内洪门分支和派生的帮会,比如天地会、哥老会,直到晚清时期,其成员仍然以下层群众为主,并由下层群众中的强有力者担任首领。而海外洪门则以商人和其它及有产阶层占据着领导地位,也隐约有着竹网龙堂的影子。

所以兰芳和美国天地会后续组织的旧金山致公堂总堂取得联系。商洽日后合作的事宜,和致公堂的会谈,非常融洽,致公堂对于兰芳谋略也很是赞同,如果可能,致公堂可以作为兰芳在美国的代理,负责对美业务,致公堂当然求之不得,所有事务都是尽力协办。

听说有人卖船,马上就挤破了门槛。南北战争中,南方邦联自知在内河和沿海无法与北方联邦政府相匹敌,便派出了10多艘贸易掠夺船在加勒比海、大西洋、太平洋和欧洲海域,打击、袭击北方联邦政府的贸易船。他们的目的之一是破坏北方的航运贸易,削弱其战争潜力,二是希望从此逼迫北方抽调舰船去公海,以减轻封锁南方沿海的压力。

战争初期,南部就捕获了北方的60余艘商船,货物损失达2500万美元,虽然北方联邦政府的海军没有从封锁线上撤回一艘战舰,使南部邦联的企图没有得逞。但严重的是,海上保险金大大提高,降低了北方的出口贸易额,北方大量货船停泊在港口,任其中大部日益损毁。

3年多时间,南部邦联的这种海上贸易打击,北方最少损失船只250艘以上,货物价值达2500万美元,特别是捕鲸业遭到致命打击。而非直接损失则大的多,成百艘船只停泊在港口不敢出海,许多船主没办法,只好把船卖给外国人或者自己改人外国籍。约有700多只船主干脆卖掉船只或到外国注册,悬挂外国的旗帜,占到美国商船队的一半。到战争结束时,当时相当强大的美国商船队,减少了一半以上,达99万吨。其中,1/9是被掠夺船摧毁的,8/9是被迫卖船或改为外国籍的,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失。

兰芳适时购买捕鲸船和商船,正好在几乎凉透了的美国船业上抄了回底。几艘上佳的捕鲸船和几艘飞剪船被买了下来,又在船厂好好修理了一番,开始装载采购的货物。

说话就到年底了,就在西海岸兰芳采购的物资准备返航的时候,东海岸的亨利的代理人与弗吉尼亚州杰维特公司也签订了合同,订造3艘军舰,即“大清”号木壳炮舰、“浙江”号和“江苏”号辅助舰。

1862年圣诞节前夜,正当亨利盘算如何应付清政府的盘问时,他收到一封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寄来的信件,告知他的哥哥汤森德已于当年9月21日被太平军击毙。得知这个消息后,亨利居然没有一点悲伤,还兴奋地邀请杰维特公司的老板去赌场“潇洒了一把”。因为在亨利看来,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干的龌龊事会害得哥哥难于脱身了。杨坊等人远隔重洋,自己又不打算再回中国,清政府从此再无法奈何他,他尽可鲸吞从中国骗来的购舰费安享后半生。

正如亨利所料,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下去后,清廷内部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出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旧事重提,以“徒费国怒,挟洋自重”的罪名参劾杨坊等人,一举打掉上海地方势力,但他却没有追究被亨利骗走的百万银两,便宜了这个美国骗子。只是后来,亨利没有能够在纽约结婚成家,也没有来过中国,而是无声无息的消逝了,据说他去了中国,但却没有人看见他上岸。他在美国的一切事务交由他的兰芳朋友刘玉振打理。

订购的三艘军舰当然不可能比市场价贵一点,竹网龙堂和致公堂的人不是混的,100万两白银,订购三艘船只需要不到4万两,加上火炮枪械等武器弹药,超不过5万,路上亨利胡吃海塞游山玩水,花掉了几万两,买豪宅加上交际应酬花掉了万把两,账上还有八十多万两。

给了竹网的暗桩十万,致公堂十万,下面的人分了一万多两,聘律师过户转账已毕,六十两落袋,那所亨利留下的豪宅就作为了兰芳的办事处。

很快,一批500名水手船员技师技工也随之招募,和一批常胜军的物资一道,从旧金山乘两艘船,经日本再到上海卸货,再转乘兰芳的船回航。之后招募的工匠随后面的物资启程。

那时的美国商船队甚至海军舰船中,华人水手水兵很多。比如前面提到,1789年到达夏威夷的美国“伊莲娜”号,船上只有10名美国水手,而有45名华人水手。

现在正是南北方掐架的时候,很多不愿卷入战争的华人和亚裔人员,正好被招募,只是语言上有点麻烦。不过没多大关系,船上使用的命令大家还是听得懂的,要是连这也听不懂,还怎么在船上混。

正在准备返航的叶根生和刘玉振正坐在阳台上,刘玉振完成了拿下亨利的事后,就带人赶到了西部,和叶根生回合。俩人一见面,就对贺公子的这次帷幄运筹,佩服不已,当局者迷嘛,俩人当然猜不出咋回事。

早晨,饭店大堂里,两杯咖啡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刘玉振面前的牛奶、面包、煎鸡蛋,已经干净了,正在大嚼叶根生的那份,他的英语太破,说还行,看就完了。

叶根生看着刚买来的《泰晤士报》,一则消息引起了叶根生的注意:“在香港已经另有10艘炮艇准备就绪,将加入到中英联合舰队中”。中英联合舰队?不是贺公子提到要注意的阿思本舰队吗?

他想起不久同样来自《泰晤士报》的报道说,“莫霍克”号在船厂进行全面机器大修。他想起来,“莫霍克”号就是中英联合舰队其中的一艘军舰。坏了坏了,这一阵子买东西买的高兴,还真误了这事。

“来呀!快!把最近的《泰晤士报》都买回来。”这声嚷嚷把刘玉振吓出一身冷痱子,满嘴的面包差点噎着。

旁边莫名奇妙的伙计飞似的跑了出去,回头看着正在灌咖啡的刘玉振,叶根生笑着说:“哈哈!没噎着吧?告诉你,这贺兄弟准又憋着什么大买卖呢。”

该回航了,最后加上两艘捕鲸船和带来的两艘船,共10艘船,从美国西部各港开始先行离港,会合后编队回国。好在有荷兰的招牌,现在荷兰的招牌还要利用,万一有什么事,荷兰国的船南北两方还都算买帐。

后续还有七艘飞剪船,要等装满修造工具和备件材料和下一批应聘的工匠,随即出发。

临走和留守的人研究了,一旦美军有意购买新造的战舰,如何应对以及价格,这可是第一次有可能获得新式西洋战舰的机会,不管是叶根生还是刘玉振,真不愿意这样就撒手,但是没有办法,你不买就有可能被强征,只能就坡下驴,给后面的事打个好基础。吩咐已毕,匆匆上路。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进入转折之年,北方联邦政府为断绝南方邦联与欧洲的航运,竭尽全力扩充海军,搜罗市面上所有能够买到的战舰。

果然63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保尔丁等人找到兰芳代理的华尔洋行,愿意买下这3艘中**舰,现在这节骨眼,不买也不行。洋行瞒着清政府将3艘军舰只加了很少的价钱,卖给了美国北方联邦政府,卖舰所得不是原来亨利卖得的17.7万美元,而是37万美元。

北方海军购入这3艘军舰后,将“浙江”号更名为“郁金香”号,“江苏”号改为“吊钟花”号,为北方军队执行巡逻、运兵等任务。吨位最大、火炮最多的“大清”号则以本名加入北方海军,并在日后成为北方海军的一艘名舰。但是,在兰芳聘用的技术人员监督制造下的这几艘军舰,已经与原来历史上的状态完全不同。

1864年6月,“大清”号参加了围捕南军袭击舰“塔科尼”号的战斗。随后,它又加入了南大西洋封锁分舰队,参与了攻打南军要塞的战斗。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大清”号屡次截获南军军舰和运输船,在美国联邦政府平定南方叛乱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大清”号后来的结局还是没有改变,1865年1月26日清晨,“大清”号在坎巴希河俘获了一艘南方运输船,正当其押送俘虏返航时,突然遭到南军袭击。在激战中,由于身处狭窄河道中难以机动,“大清”号被南军炮台射来的炮火打得遍体鳞伤。

战斗持续了7个小时,“大清”号渐渐不支,舰长被迫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将“大清”号开上河岸搁浅。但“大清”号搁浅时所处的位置相当不利,整个左侧都暴露在南军炮台面前,南军试图用凶猛的炮火将“大清”号上所有官兵消灭掉。就在这危急时刻,援军及时赶到,被困在“大清”号的舰员们这才得以脱身,纷纷划着救生筏逃离已燃起熊熊大火的军舰。战斗结束后,“大清”号全体舰员因战斗英勇受到了美国海军部的表彰,而已经被大火烧成灰烬的“大清”号也因其战功永久留在了美国的史册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