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作。.
已经好多天了,几乎所有的师傅都没有出来过,枪作抽了几名好手,连轴转,开始几天还有几个年纪小的徒弟困的东倒西歪的出来,回到工棚,就一头扎到铺上睡着了。
醒了之后,就忙着收拾几位师傅的东西,把凉席枕头什么的送进去,又过了几天,除了每天送饭的大师傅带着伙计往里送饭,就任谁也和里面断绝了消息。
坯料在库里准备了一大堆,工具也备得足足的,炉火灯柱就没有熄灭过。倒是兵器局的头头不时地过来,也就是在外面转磨,再不就是一头钻进伙房,问东问西,也问不出什么所以然,不断地嘱咐着,做好吃的送进去。
终于,一位脸色黑灰的伙计,两眼血丝,却满脸兴奋,踉踉跄跄的跑出来,外面几个随时听候支应的伙计整天俩眼就盯着工房的门口,每次伙房大师傅送饭出来,他们几个都问个不停,好歹能够知道点儿进度,前一阵子真够急人的,光是费了的坯料工具就一大堆,这几天好多了,估计这能有好消息了。
今天一见里面出来人了,连忙迎上去,是工坊掌印师傅的大徒弟,也是他们几个的大师兄,那手艺没得挑。本想着这点活还不是手拿把儿攥?等研究了图纸,还真就傻了眼,别说其它徒弟没戏,就这精度,就是用大师兄用新设备作,也够呛。而老师傅们的眼神精力又不济了,真动手也难。
随后工房就封了,掌印大师傅发了恨,这兰芳第一铁工的招牌,一定不能砸了。
除了送吃喝,任人不能进,所有的活计转到外面的工房作,几个手艺最好的师傅徒弟进了里面这间设备最全的大工房,随即就闭了关。
原想着,三天两夜的事儿,谁想一连几件废活,让大家愣住了。要想达到标准的德国1871式陆军制式步枪的标准,哪有那么容易。叫小徒弟把自己的铺盖拿进来,几个师傅就睡在工房了。
设备有,料也算不错,手艺也还行,但是这标准零件的精加工,还真没玩过。仅凭着原来的感觉,还真够呛。师傅徒弟齐上阵,一帮子玩铁工成精了的人,总好过三个臭皮匠吧?
几天功夫,新设备工具也玩了个滴溜乱转,活儿也有起色了,眼见着一个个符合标准的零件出来了。
在几个工厂跑了一圈的回到兵器局办公室,其实就是几间简陋的小棚子,他在里面一间,工友看着这阵子忙得脸色黑灰,两眼血丝的叶局长和管事陈近儒,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连忙端上两杯上好的咖啡。
叶局长感谢的点点头,在竹椅里坐下,问管事陈近儒:“留洋小子的主意可行么?几种据说是德国人美国人最新的枪图,花大钱进了设备,凭自己的工匠师傅?是有几个在洋人工厂做过大工的,但是这整枪谁也没做过呀。”他刚和总长商量过,如果试制失败,还是要准备以外购为主,以后再慢慢仿制,至于这几种新枪,谁都没做过,还是从长计议。这不是夏普斯卡宾枪也很好用嘛?价格也不贵,那江四水催得太紧了,真要耽误了军务,他可担当不起。
新任的兵器局管事陈近儒倒是显得有底:“各位师傅的手艺不差,这不,绝大部分零件都出来了,仿制应该没问题,我倒是担心的,要真是造新枪……”
“仿制也已经失败十几次了,如果这次还不行……总不能再做老独撅之类的吧。可那总算是有哇,而且也便宜。不过那可真要让江哥他们失望了。”
如果真那样,劝工房掌印师傅,我亲自去。想到这儿,叶局长松了口气,刚端起咖啡,门就被撞开了,局长手一颤,险些把咖啡洒了。
工友搀着工房大伙计站在门口:“局长,成了!”
“砰!”咖啡顿在桌子上,一桌子的热咖啡,局长的影子已经出门了,管事陈近儒连忙跟上。
“亨利1860式连珠枪即跟着夏普斯卡宾枪各做出了两支样枪,还有两只转轮枪,唧筒式连发枪只有一支,另外还有几十发子弹。”旁边工匠师傅的声音有点发颤。
局长颠过来倒过去的看,真是好活儿,先不说能不能放,这东西抓在手了,太漂亮,太实在了。
“试过了吗?”
“还没有,这不,先向您报一声。”有人身边答话。
转头对身边的人问道:“什么时候可以试?”一看之下,有点奇怪,这不是木工房的师傅吗?
“您找他们吧?”老师傅回身一指,墙犄角几张矮榻上,东倒西歪的睡的都是枪作的师傅伙计。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就都睡着了。好在我的事儿不多,夜里睡了会儿。”木工师傅是头天入夜到这里来送枪托,安装修整的。
局长刚才只顾了看枪,里面暗,也没注意到。这连忙放下枪,又不敢凑近,悄悄退出来。吩咐外面的伙计留人在门口候着,再准备洗澡水、早点、干净衣服。伙计马上跑出去了几个,这些人这些天没回家,送衣服的时候人也不让进,家里的人天天在门口等,这下该放心了。
校枪场,已经戒严。洗漱完毕,换了衣服又吃了点东西的工房师傅伙计们大气不敢喘,都盯着前面装弹的工房大伙计的动作。
别看大伙计是工匠,可放枪可是好手,要不是兵器局死说活说留下他,他早就带着十几个徒弟报名进卫队了。就他的枪法武艺,不当个百夫长之类的才怪。
枪固定在一个木制的试枪架上,黄澄澄的子弹咔啦一声推上膛,这声音,太好听了,好料出的好活儿,连声都不一样,这枪,再不好使就新鲜了。
“砰!”一声脆响,一股青烟,大伙计抢先跑过去,查看枪支,一点事儿没有。
那边早就从三十步以外送过靶来,穿透力、散布都不错。
连试几枪,又卸下来试枪。
精神抖擞的大伙计熟练的射击动作一气喝成,从枪托后方将供弹管取出、装弹、供弹管复位、扳下击锤、瞄准、扣扳机、拉下扳机护圈、扳上护圈、扳下击锤、瞄准……自己出徒前的第一张考卷很有把握。
“砰”“砰”“砰砰”……美国内战也证明斯宾赛在战场上非常可靠,它对于前装枪的优势不仅在于高射速,还在于容易瞄准。
士兵战场上使用前装枪时,通常在头几发还会仔细瞄准,在这之后,他就会被复杂的装填动作和军官不停发出的齐射命令搞得心烦意乱、动作变形。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能保持每分钟2-3发的射速,一直到枪膛内的残留火药过多,需要清理为止。装备了斯宾赛的士兵可以从容地瞄准和射击,最快12秒可以打完7发弹,持续射速可达到14发/分。眨眼功夫,大伙计逐一瞄准从近到远的靶子,一叠声的打完了7发子弹,立起冒着烟的枪口,端枪的手有点紧张的微微颤抖。半晌,周围一片欢呼。
大伙计都舍不得撒手了,太好使了,最后一枪已经是在百步开外,一枪透靶心。
掌印大师傅可是宝贝似的抱着转轮手枪,自己还连连说着:“多好的六连珠。”仅有的20发子弹,他一人就打了一轮6发。
前来试枪的大总制卫队长对着唧筒式连发赞不绝口,试完了枪,还一个劲的追问什么时候再试。
中午,兵器局宴请枪作全体工匠,奖金自不必说。
测试的结果还可以,只是这样的效率太低了,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工人太少了,就即便是能够打下手的小工,也没多少。不过没关系,只要能够做出来,就说明兰芳的技术至少可以仿造了。
贺公子拿出了一沓子文件,这是关于枪作标准化生产了流水作业的设计说明。
等听完了他的说明,几位老师傅有点惊异的看着他,按照他的想法,这学徒几天的毛孩子,也能上床子,出活儿?如果这样可太好了,那原来一个精工二十几天的活,只要几个徒工,而且几天就可以了?
枪作又要有大动作了,来帮忙的都有点兴奋,厂房、库房建好了,搬机器、调试……这边的民用生产还不停,所有的徒工一有空就来帮忙。
按照流水作业的工艺要求,他们把每件零件的生产工艺分解,在按程序加工,最后再组装、调试、检验。能上床子的徒工都憋足了劲,一定要干好,这零件的活再干不好,整枪就别想了。培养一个可以制作整枪的工匠一年也不一定行,可是制作单一零件的一步或几步工序,只需几周就相当熟练了。
新徒工在自己师傅们怀疑的眼光中开始操作了,带徒弟的师傅比徒弟还紧张,每个师傅要分解出几个工艺,每个工艺**至少五个徒弟。各工艺的徒工挨着考。
也不怎么出乎师傅们的意外,这么简单的操作,再不会就开了吧。倒是好的是,不怕偷艺,不怕跳槽,你就会这一个工序,能翻腾到哪去?只有在这里好好干,还有学新工序的机会,不过要出徒,还要单考。
接下来的几天就看出效果了,徒工们越干越上手,五天试工期没过,合格的成品就哗哗的出来了。大伙计们拿着卡尺模具,挨着个儿的检测,师傅们的脸上也真正绽开了笑模样。
校枪场上,整天枪声不断,每枪三响,由一位掌印师傅的徒弟带着两个徒工验枪,可真是打了个过瘾。
第一批量产品中,挑出了一批,由兵器局请枪作掌印亲送给大总长验看。
兰芳总厅。兵器局管事陈近儒在门口迎接枪作掌印师傅一行,陪着一同进了大门。侍卫长出来,引着几个人进到总厅,长长的会议桌上,整齐的摆着盖了红布的长枪短枪,铜壳子弹、牛皮弹匣、帆布弹带。
总长进了门,乐呵呵的和大家拱手,又拉住掌印师傅的手寒暄。掌印师傅揭了红布,兵器局长挨个介绍每种枪和子弹弹带弹夹的性能作用,总长算是见到了真正兰芳的制式兵器,挨个拿起来端详掂量。
中午,兵器局请卫队派来的试枪军官试枪后,又仔细听了意见,再和枪作师傅研究改进,最后才批量生产。
转眼就正式生产一旬了,开始各位师傅直接生产整枪的时候,十天时间,生产十八支步枪,十二支整枪试枪合格。
现在换成流水作业一个月了,管事陈近儒念着:“……中旬,生产了四十六支,三十六支合格;下旬七十四支,六十二支合格。本月上旬生产一百一十支,一百零三支合格……”局长放下统计表,一个月生产了二百三十一支步枪,一百九十八支合格。虽然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但是与以前的生产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看着贺公子不满意的表情,局长安慰了几句,以现在的技术,过去已经是不敢想的了,按照上旬生产速度,下月就可望达三百支了。到这东西不能急。
哪能不急呢?如果稍有不及,就会使得这次穿越功亏一篑。回到工房,仔细研究了每个生产环节,将容易出现次品的工序作了加强和进一步的分解。管事陈近儒从外面进来说:“贺先生,叶局长让我回您的话,枪作那里现在又加了十几个人,都是伶俐的后生,还做了好些台模具,是叶局长盯着干的,试用了一批,合格率非常高,速度也快很多。下月您看着吧,产量保准提高一大块。局长让您就放宽心吧”
第二个月产量上升到三百四十六支,产量增加的速度还算可以,次品还是控制在8%以内。以后如果按照每个月生产350支,差不多就可以装备一个营了。
唧筒五连发枪生产比较慢,一个月只有步枪的零头,五十七支;六连珠(转轮手枪)就更慢,投入的人手也少,所以只有三十支。
统计表报到兵器局,局长已经很满意了,这进度已经好过了预定计划,而且成本远远低于预计水平。但是就这枪,现在哪买去?对面旁听汇报的防卫局长江四水已经点着头笑了,到年底就可以装备一个团……
当初准备自研自产的时候,防卫局长很是不同意,先不说购进设备机床,要占用很多资金不说,对于各个工房的水平,他也很不看好。有这笔钱就可以装备起一只可以一战的军队。
但是,后继问题他也没办法,弹药、维修、换装……至于国民企业的发展就更晕了。不管贺公子和兼任兵器局、工业局长的叶根生等主张自产的人怎么打包票,他和刘玉辉等几个外购派对于最后决定的自研自产还是不能踏实。
自从自研成功后,他就成了比叶根生还坚定的自产派,尤其是那五连发唧筒“炮”,他就管这叫炮,他就一个字“赞!”——管他当时有这个词吗,反正贺公子总说。
量产了,成本比原产还贵些,但进口原产枪支的费用,除去运费保险和中间商的利润,就算找到心不太黑的中间商,也要比原产地购买的价格翻一番以上。如果自己再从采矿选矿开始,冶炼铸造加工整个生产环节,全部目标国外标准,逐步提高,该进的设备工具等等,分出轻重缓急,一项项解决;该聘请的顾问工程师,绝不含糊,几年下来,就会使整个兰芳的工业水平出现本质的变化。
较低的人工成本会拉下一部分进口设备的费用,厂矿一条龙又会降低中间的反复加价和费用,最主要的是少了昂贵的远洋运费保险和关税。虽然刚开始的成本不会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培养锻炼扶植国民企业也很要一并考虑。
不需要多久,当自产能力得到提高后,生产费用就会大幅度下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