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天下一统已有四十多年了。大唐国势日盛,百姓生活安乐无比,人人称颂盛世太平,四十多年前的天下纷争,早已被人淡忘,已经不再有人记得四十多年前叱咤风云的人物了。
到现在,人们传颂的是大唐开国的英雄功臣们,是神奇的李卫公,是憨猛的程咬金,是大唐的种种赫赫武功。
破吐谷浑,败突厥,灭高昌,平薛延陀,收焉耆,降龟兹,天朝大国,声威尽显。
而今,英公李世绩再破高丽,年轻的高丽王被打入囚车押至长安,再次证明了大唐不可抗拒的天朝之威。
皇宫之中,歌舞声暄,满朝文武,齐贺大胜。高宗李治多病,稍饮几杯,即回后宫休息,主持大局的照例是那年已三十许,但依然貌能倾世,才可治国的武皇后。
李世绩虽然英雄不减当年,毕竟年迈,亦是不胜酒力,饮过几杯后,即谢恩请辞。
武皇后含笑而止:“英国公若不胜酒力,不必多饮。只是今日大捷,举国欢庆,英国公实是第一功臣,岂可不共欢。而今,当年开国的功臣只剩英国公一人在朝,我等后进俱想多听英国公讲讲英雄往事。”
李世绩注目看这个笑起来百花失色日月减辉温柔无限的皇后。这样一个女子,柔媚无双,美艳无伦,却把持了天下大权。当年凌烟阁标名的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也只因为反对她而含冤惨死。自己若非得妻子提醒,不肯干涉皇帝立后的家事,怕也难逃诛戮之惨。这些年来,故交尽丧。连李靖也要闭门不出不问朝政才得安老而死。独自己还能风光不减,都是妻子规劝之功。只是如今纵有无限风光,满目朝堂,再无近心知友,亦是凄凉。对于这位看来温和的皇后更不敢有丝毫不敬,此刻忙恭声道:“以往都是随太宗皇帝征战,在先皇指引之下方能百战百胜,有何英雄可言。”
武皇后微微一笑:“先皇也未曾百战百胜啊,太宗皇帝未曾征服高丽,而英国公却征服了高丽,这一点便是先皇也难以做到。”
李世绩出了一声冷汗,忙跪倒道:“皇后言重了,臣都是仗着圣上与皇后的福泽声威才能侥幸取胜。”
武皇后听若未闻,悠然道:“我还记得贞观十八年,我尚在先皇身侧服侍起居。时年高丽权臣盖苏文叛乱,与新罗反目。新罗求助于我大唐。大唐即是新罗的宗主国,自然没有袖手不助的道理,当即先皇便决定发兵高丽。可是奇怪的是,朝中有不少人都劝先皇三思,先皇不但不听,反而决定亲征。当时大臣们有不少深夜求见,抱膝密呈求先皇不可亲征的。先皇只是微笑说,‘区区高丽只需一个李靖即可平之,朕之所以亲征,实因太过思念故人,希望这一场战事,能将他们引出一见罢了。老实说当年不能与他真正一分胜负,朕其实一直引以为憾的。’直到今日,我还记得先皇当日脸上那落漠思念之情。”
李世绩垂首无言。
武皇后微微一笑:“我查过当年太宗皇帝亲征高丽的记载了。贞观十八年,七月,我大唐发海军四万,舰船五百艘;步兵骑兵六万以征高丽。另外新罗,百济协同出兵。出击沈阳,抚顺,城中守军皆不敢出战。攻破盖州,斩数千人。攻破抚顺,俘二万余人。海军攻破大连,俘八千人。进逼辽阳,高丽派四万人来援,我军四千人迎击,高丽大败,斩千余人。攻破辽阳,杀敌万余人。进军辽阳以东的白岩城,高丽派万余人来援,我军大将契莆力率劲骑八百迎击,高丽大败,斩千余人。白岩城守将投降,高丽派兵十五万来援,太宗皇帝命英国公你领步骑一万五千人于西岭列阵;命长孙无忌领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自北山出狭谷,攻侧后;太宗皇帝自领步骑四千,隐蔽于北山上,高丽援军大败,斩二万余人,三万六千余人投降。是役我军兵力不过三万,高丽兵力十五万,而为我军大败。薛仁贵等将军英武之名也于此役传扬天下。太宗皇帝将大部分高丽兵释放,遣返平壤,高丽国主大惊,而我军已抵达安市城。高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建议,直取平壤。可恨长孙无忌误事,坚决主张天子亲征,不可冒险侥幸,应先破安市,于是两军对峙于安市城下。可是后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我大唐战无不胜的军队对安市久攻不下,而后天气渐冷,粮食将尽,太宗见士卒不耐严寒,方才下令退兵的。不知我记得可有错误?”
李世绩忙道:“皇后所言,有如亲见。”
“是吗?这样我便不明白了,我军所向无敌,连下十城,夺人口七万,消灭敌人四万余人,自身损失千余人,为何会攻不下一个小小安市城。”
李世绩垂首道:“是高丽名将杨遇春精于用兵,死守不退之故。”
武皇后淡然一笑,低喝:“苏青。”
“小人在!”一直侍立殿前的一名卫士,立刻上前跪倒。
“我记得你以前当过太宗皇帝的卫士,曾随太宗皇帝出征高丽对吗?”
“是!”
“当年,你随侍太宗皇帝攻安市城时,可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吗?”
“禀皇后,小人随太宗皇帝出征,一直担任太宗皇帝的近身卫士,小人还记得我军刚扎在安市城外不久,就有两个人夜入军营。也不知道那是何方人物,竟能轻易地直入太宗皇帝的金帐而不被发现。太宗皇帝见到他们后居然不震怒惊慌,只令我们几个卫士送上美酒,就让我们到外面守着了。那一夜他们都在里面喝酒,小人只断断续续听到里面几句话。太宗皇帝好象说‘岁月如霜,朕已老了,你们却风彩依旧。’另外一人最后说了一句话小人却记得很清楚‘皇上即执意如此,我也不再相劝。你我便以高丽存亡再斗上一场,皇上你能灭高丽,我必能救高丽。’后来,他们就走了,太宗皇帝竟然亲自把他们送出帐,然后他们就消失在万军之中,小人不知道他们怎么来的,也没看到他们怎么走的。再后来,不知怎么,安市城怎么也攻不下,我军的粮道又被破坏,粮食运不来。按理说我军的粮道一直有精兵保护,没有理由被破的。可事实确实发生了那样的事。我军粮草不继,太宗皇帝只得下令退兵。在退兵前,太宗皇帝还备了厚礼,令人送入安市城中,说给守城主将。小人原以为是送给杨遇春将军的,可太宗皇帝却不提杨将军的名字,只一再重复要送给守城主将。礼物送入城后,杨遇春将军在城头答礼,太宗皇帝在城下遥望城头良久,方才长叹退兵。小人一直不知道,太宗皇帝最后那失望叹息的神情是为了什么。”
此刻歌舞早止,众臣听着这个小小卫士讲着二十余年前的一段密史,无不惊异。
武皇后脸上也现神往之色:“你可记得那暗夜来访的两个人如何形貌?”
青藤脸上忽现出极为奇特的神情:“小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两个人的,我不能形容他们的样子,因为小人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说明白,只知道一看到其中的一个人,就觉得看到了神仙,那是真正的人间谛仙。他身旁的那个人高大威猛一脸虬髯,一股英雄气逼人而来,就是和神仙佛子在一起,也不会失色。”
武皇后望向李世绩:“英国公,你是当年随驾之将,你可知那二人是何方神圣?”
李世绩垂首施礼:“臣已老迈不堪,当年的往事,实在记不清了。”
武皇后眼神一冷:“英国公!”
李世绩恭敬地道:“皇后,已经二十多年了,物是人非,世人都已尽忘往事,皇后再要深究,又有何益。”
武皇后默然良久,方才道:“英国公,你说得的,二十多年了,说不定当年的英雄已化云烟,你说对吗?”
李世绩点头:“臣想,他们应是已不在这人世间了。”
武皇后神色一动:“你说他们死了?”
李世绩脸上现出一缕笑意:“臣并没有认为他们死了,臣只是以为他们已不在人世间了。”
“为什么英国公会有如此推测呢?”武皇后深深地看着他。
李世绩垂首道:“如果他们还在人间,以臣之能,万万攻不下高丽。”
武皇后黯然点头:“不错,如此人物又岂是你我可以祈及的。说了这么多往事,我也累了,你们都去吧!”
众臣纷纷施礼退出,武皇后一人徐步踱出宫殿,举头望高空一轮明月,轻轻叹息一声:“师尊啊,媚娘多想看看那传说中的不世英雄,见一见令你至死不能忘怀的人啊。”
次日,李世绩上本告老,请求在家中养病,不再上朝。武皇后准奏。第二年,李世绩安老而死,
立国之初,掀起风云的英雄们自此尽亡,传说中的许多英雄也渐渐湮没,正史中,不再有他们的名字。
有唐一代,突厥与大唐一直保持较密切的关系,虽然有时也起争端,但毕竟流血冲突远较前朝为少,不少胡人,都能在唐朝做上高官,对大唐的敌意自然皆消。
海上诸国自立国以来就大力宣扬中土文化,直至数千年以后,仍然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字建筑与中土文化的相通之处。
当年的许多英雄们渐渐消声匿迹不为人知。跋锋寒独剑行天下,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归于何处。候希白流浪天涯寻找传人而始终没有遇见让他满意的良才美质。他的足迹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人间到处留下,他诗酒美人,风流自在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世上再没有人能看到那品酒做画爱美人的佳公子。
又过了许多许多年,一个姓李名白的少年因故坠崖发现了多年前一个传奇人物的密洞,承继了当年奇人的所有衣钵,成为花间邪派的再传弟子。仗宝剑行天下,以诗文惊人间,剑气诗才,震惊当世,千古流传,风流人物,终完成了候希白当年所愿。
(长出一口气,终于写完了。这篇文章,想来会让很多人失望,因为,最终还是走上了黄易先生的老路子。让寇仲放弃了天下之争。不过,我始终不认为,这是投降,这应该是让,应该是占了上风之后,为了天下苍生所做的伟大牺牲。真正的英雄,纵粗衣布服不改其色,区区皇帝宝座,真的那么重要吗?何况,寇仲的争战,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恋栈权位。
网上的人总是骂,黄易先生不该拘泥于历史,应该让寇仲得天下,可事实上,如果黄易先生真的反历史而写,只怕到后来,又要被人骂,漠视历史了。
写寇仲当皇帝,真的非常好吗?
以寇仲的性情,真的可以做皇帝吗?那些帝王之道,他真的可以一一做到吗,而做到这一切的寇仲还会是大家喜欢的寇仲吗。
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做帝王。
让他在占着上风的时候,概然相让给李世民,有什么不好呢?
我借徐子陵的口,说出了他不喜欢寇仲做皇帝的原因,说出了对于帝王权位对人性影响的担心。
我也借寇仲的口,努力说明徐子陵为寇仲曾做过的一切,为他被指责为重色轻友来翻案。
因为有人说原文中寇仲投降得太生硬,而且这种投降,按理说,少帅军的下属绝不会那么容易就点头,应该起来造反才对。
所以,我才写了,少帅军和唐军,为了天下苍生的大义,放弃一切成见,并肩做战。
在很长的时间里,在战场上,在血与火之间,生与死之间,毫无私心地彼此互助,并肩做战,自自然然,生起深厚的感情,不愿再刀兵相向。
这个时候,寇仲的容让,一来,可以毫无顾忌得去和兄弟共生死,二来,也免得大家都为难,三来,为了让苍生不要再处于战乱的痛苦中,应该自然一点,他手下的人,接受得也快一点,特别是,当每个人,都曾在战场上不止一次救过唐军将领,而本身,也被唐军屡次相救之后。
写李世民,为了国家民族,放弃了自身的优势,毅然以生命为赌,亲见徐子陵,领军相助寇仲,写他们在如血夕阳下的握手。
因为,这才是我心中的真男儿,只有做出过这样大义凛然之事的李世民,才是真正以天下百姓为重的人,才真正值得寇仲以天下相赠。
绾绾因为希望未来的天下快点一统,所以完全没有出手干涉天下的大局。
师妃暄出场次数虽少,不过,让她救助了徐子陵,多少,也可以减一点,别人对她的骂名吧。
杨彦虚的人才武功和野心,有他在,多少会给大家添点乱,而且我一早看他不顺眼,所以就让石之轩杀掉他算了。
他这样背弃师父,应该死在石之轩手中,
石之轩一生都不曾真正得志过,所有的努力好象都付诸东流,最后,就让他杀个对不起他的徒弟,也算出出气。
宋缺是当世英雄,武功智略兵法,都是一等一得好,非常喜欢原著中的这个人,所以在写他的时候,他的容貌描写,武功描写,都借鉴了原著。另外,在原著的英雄豪气之外,加了点儿,对儿女的温柔父爱,希望这样,更人性化一点。
有关寇仲和徐子陵的另一半,也基本接照原著的思路写,因为感觉上,宋玉致和石青璇确实是最合适的人。
只是,我不喜欢寇仲自此隐居,不喜欢英雄就此消沉。
也不喜欢年纪青青,跑去归什么隐。
也许,这也是网上许多人,愤而大骂的原因。
所以,寇仲虽让天下,但英雄的故事却没有完。
他和宋玉致用七年时间,踏遍塞外和海上,见过许多新奇的国家,许多新奇的事。
而这段时间,徐子陵在蜀中隐居,也时时思念兄弟,只是碍于石青璇,不能与他相伴同游天下。
再然后,通过东溟公主,引出了东海大乱的事头,引出了寇仲再展英雄志业的理由,把他和虬髯客联系在一起,当然要让他留上满脸大胡子。而且,他即有让天下之举,又有和李靖的交情,说他是虬髯客,也不算太牵强吧。
唐代传奇,我最喜欢的就是风尘三侠。
那样的人才是大英雄,万里山河,天下权柄,他一笑相让,江山一掷无吝色,这是何等人物,又岂是李世民可以相比。
更难得的是,他毫不沮丧,另开新天地,另创新境界,从零开始,又打下了属于他自己的国度。
所以,扶余国立,天下同贺。
但是,还是那句话。
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做帝王。
我还是觉得,寇仲适合当英雄,却不适合当帝王,我还是不能想象,他坐在龙椅上,管理全国的样子。
所以,就让他和宋玉致逃掉了事。
不过,仍然不是归隐。
唐贞观十年,这时的寇仲才三十来岁,正是英雄盛年。
这个时候,归隐做什么?
于是,让寇仲,徐子陵,带着他们生命中所爱的女子,远行天涯。去找天外的天,海外的海,地外的地,去看人们知识之外的国度。他们所习的长生诀,让他们探索生命的极致,而他们的选择,却是去探索天地的极致。
所以,他们远行去看看西方的世界。
也许未来,他们会碰上,骑士,公主,国王,古堡,恶龙,和魔王,也许武功,会遇上魔法,这不更加有趣,更加新奇吗?
也许,石青璇绝世的音乐,会在遥远的西方国度也引起震撼,也许宋玉致的美丽善良,也会引发新的故事。
不叫一日无惊喜,不叫一日平淡而过。
英雄美人的传说,我们所喜欢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怎么可以轻易就停止。
当然,最后我还是借武则天,点明了大家其实都知道的,魔门得天下的计谋,又借太宗征高丽之战,让李世明和寇仲最后一次交锋,到底谁胜谁负呢,就看大家怎么想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