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过去,转眼,她已经在家待了四天了。
每日陪照顾母亲,陪她聊天,说些家长里短,看得出,母亲很开心。
她跟父亲的关系缓和了一些,毕竟,虽然她不常回家,但逢年过节、母亲生日,必会给家里寄一笔钱,作为弥补。她工资不高,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母亲生活富足。
但他们之间依然缺乏父女间的亲昵,只是客气的亲戚罢了。
第五天,班主任李老师试探地发来信息:“张老师,阿姨身体恢复如何?你啥时候来上课?”
她知道,李老师每天不仅要上自己的课,还要代她上课,已经开始吃不消了。
老公也打来电话:“你啥时候回来?我这几天又要出差了。”
母亲在一旁察言观色,满脸忐忑不安,欲言又止:“要不,你回去吧~”她犹豫不决。
“你回去吧,这里有我呢,我会照顾好你妈的。”父亲突然插话道。
“好吧!”她纠结了一阵,终于下定决心。
返程的大巴车来了,她上了车,回头冲母亲挥手告别。母亲眼光浑浊,颤巍巍的,步履蹒跚着,跟在身后的父亲也是头发花白、满面皱纹。他们都老了。那些日子,好或者不好,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还是让往事随风而逝吧,一切都过去了!
回到学校,她开始疯狂上课。其实,作为老师,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请假,因为回来后,不仅要完成每天的上课任务,还要把之前空的课全部补回来,真的太累了!
老公在她回家的第二天又出差了,她又恢复了母子二人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
这天晚上,晚自习放学,她疲惫不堪地往家里赶。
一进胡同口,就看见儿子一脸恐惧地站在大门口,她很奇怪:“儿子,你站在这儿干嘛?咋不回家?”
“嘘!”儿子竖起一根手指,挡在嘴边,神秘兮兮的小声说:“妈,咱家进贼了!”
今天是星期天,儿子不上课。但她们是两星期连着上的,得去学校上课,就留儿子一人在家写作业。
儿子小声讲述了事情经过。
原来,他写完了作业,要去小卖部买文具,但自己又没有钥匙,就开了房间灯,轻掩了门,以便回家时不至于因房里黑暗而害怕。
可当他回到家,却发现门已经锁上,房间里一片漆黑,灯莫名其妙地灭了。
“你确定是开了灯?你确定门是虚掩的?”听了儿子的话,她想了想,估计是儿子出去的匆忙,无意中把门带上了,至于开灯的事儿,想来定是记错了。于是再次向儿子确认。
小家伙坚定地点点头:“当然,我非常确定!”
他猛地抓住她的手,身体哆嗦了一下,压低声音说:“妈,咱家一定进了贼了,真的!”
她虽然不太相信儿子说的话,但看他言之凿凿,也不由得半信半疑起来。
再看向院子里。黑乎乎的,以前熟悉的一切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正潜伏在里面,随时朝他们扑过来。
她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怎么办?想了半晌,看着身边瑟缩的儿子,她鼓起勇气,手指有点哆嗦着去开大门。
儿子紧张兮兮地在后面拉住了
她:“妈,你别开,真的有贼!”
这句话彻底打消了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腿软软的,失去了力气。
她只好去敲对门邻居的门:“陈林,陈林,麻烦你帮个忙。”
陈林是个身材高大、肌肉结实的健壮青年。听她说明来意,爽快地答应,陪她一起进房间看看情况。
客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就连卧室也仔细地查看了,什么也没有。
满怀歉意地送走陈林,她转头有点嗔怪地看向儿子:“你不是说有贼吗?贼呢?”
儿子低头,小声嘟哝:“我真的开着灯呢,谁知道这是咋回事啊?”
现在再看院子里和各个房间,已经没有了恐怖的气息,只剩下熟悉的亲切感。想起刚才内心的慌乱和无助,她忽然对老公有一丝埋怨:在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这个家,仿佛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孤军奋斗,如果结婚只能增加压力,而没有人来分担风雨,那么为什么要结婚?结婚的意义又何在?!
但她很快就想开了:老公也很不容易,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整日在外面奔波,自己对他太苛责了。每个月三千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家人最基本的温饱,唉!她可算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新的一周开始了。学校安排老师们听课,据说,评课的老师来自省城的重点中学,姓李,水平很高的。
果然,来了一位微胖的中年女教师,坐在第一排,很认真地听课、做记录。
参加微型课展示的老师们都信心满满地讲完了,省城的李老师很淡定地站起来,冲大家点点头,开始了点评。
李老师的语气平和,不紧不慢,语气平缓地娓娓道来。她长相平凡,衣着普通,但讲话时,眉宇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知性的光彩,自信而笃定。
她按照顺序逐个点评每位老师。既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所提意见都很接地气,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套话,而是真正实用性很强的指导,让人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醍醐灌顶的感觉。
一边飞速地在本子上做记录,一边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双管齐下,她感觉自己收获颇丰。
不由得在心里感慨:如果平时能多点儿这种高水平的学习,那该多好!可惜,以前虽然也不乏各种培训讲座,但多是打着专家旗号招摇撞骗卖书卖资料的,很少有货真价实真金白银的收获,上当受骗多了,大家对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便厌烦了,何况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能躲就躲了。今天,她心里不免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之喜。
小城里堵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逢路必堵,堵得人心里也像堵了块大石头,闷闷的。她的三轮车被堵的寸步难行,无奈只好买了辆二手的自行车,每天骑着上班,倒是可以灵活地穿梭于车水马龙中,只是苦于街上尘土飞扬,每天又要浪费很多时间洗澡洗头洗衣服,日子就在洗洗涮涮中一天天过去。
这天,自行车的轮胎被钉子扎破,她只好慢慢推着到离家不远的一处修车摊子补胎。
这个修车铺子在城乡结合部,四周既有新盖的楼房,也有破旧的平房,崭新和破败和平共处,看起来虽别扭一点儿,但看习惯了,倒也有种莫名的和谐感。
这个铺子兼营打面,三间旧瓦房里面,不时里面传出轰隆轰隆的机器打面的声音,附近的农民用三轮车拉着麦子,不时进进出出的。
对面是一个垃圾回收站,堆满了铁条、旧纸箱、破衣服等,杂乱不堪。门前的土路上坑坑洼洼,积了浅浅的水洼,两只白鹅在肮脏的水里游戏着。
修车的师傅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头发花白,瘦而矮,话很少。
她放下自行车,等老头修车。
老头却叫来了自己的儿媳——一个身材健硕的农村妇女,看儿媳动作熟练地扒胎、浸水,老头放心地走进后面的旧瓦房里去了。
她其实是知道一些他家里的事情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