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离殇》第二十三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年一度的高中会考拉开了帷幕,她被分到了位于县城西郊的三高考点。

刚好赶上了元旦放假,学生们放了六天假,开心极了。

她高兴不起来。

提前一天开考务会,然后是接连三天早出晚归的监考,没有被抽到监考的老师可以休息六天,被抽到监考的老师只能休息两天,假期一下子缩水了这么多,更何况是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这四天实在太难熬了!

老公不在家,她只好把儿子安排给公公,让他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开劳务会时意外看到了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是十多年不见的一个同事——玲子。

玲子变了很多。

当年她近三十岁,女儿四岁。玲子二十五岁,风华正茂,正准备谈婚论嫁。而今她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妈,玲子年近四十,曾经的小蛮腰变得粗壮,性格泼辣,快人快语,妥妥的辣妈一枚。

当年两人交集并不太多,现在被分到一个考场监考,要在一起待三天,不由得亲密了许多。

监考是最百无聊赖的差使。不能读书看报,不能接打电话玩手机,不能聊天乱走乱动,只能正襟危坐,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学生,还有主考之类的身影时不时在窗外飘过,监考老师脑中的弦始终崩得紧紧的。

最后一场的铃声响起,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总算煎熬到头了。

巧得很,回家的路上,她又和玲子走在一起,两人默契地相视而笑,话题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天南海北地聊了些有的没的,话题最终落到了各自现在的单位上。

玲子很健谈,小姑独处时她就能说会道的,而今更是话锋犀利,痛快淋漓。

听说玲子在单位里过得自由畅快,率性随意,羡慕不已的她忍不住吐槽了几句。

玲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唉,你们单位也够奇葩的。哪有这样的?领导应该善待能教课认真工作的人,那些琐碎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事交给后勤的老师,反正他们天天闲着没事干,应该给一线的老师提供静心教课的好的环境嘛!反正要是我摊上这样的单位,我可不能就这样逆来顺受的!”

她默默地听着,心里叹一声:“我不是你。我无法这样快意恩仇。我没有父母在县城教育系统担任多年的中层领导,并给我积累较多的人脉;我也没有一众亲戚朋友到处是熟面孔,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我能靠的只有我自己!在这个处处靠关系靠人情的地方,我啥也没有!”

回到家,她全身酸痛,不停地打喷嚏,看来是在考场里冻感冒了。

作为一所公办高中,三高的环境如其名,简陋破旧,条件差。考场里虽有空调,却不让用,怕费电。在零下八度的冬天,冷风呼啸,高大宽敞的教室里更加寒气逼人,有人调侃“这里的取暖只能靠抖了”。

她已经把最厚的棉衣穿上,连监考时都围着厚口罩,不停地晃着身子,依然免不了要感冒的下场。

在家里窝了两天,不停地灌开水,三九胃泰冲剂喝了一大包,终于在开学前的晚上她彻底将感冒扼杀在了摇篮里。

走进办公室,就听到有几位老师面露喜色,议论纷纷。

她问旁边桌的同事,对方回答说:“听说今年会考监考费涨了,以前是两百元,今年可能是三百,大家都正高兴呢!”

是吗?那倒是好事,想起这四天寒风凛冽中自己瑟缩的样子,唉,这钱挣得不容易啊!

元旦过后,期末考试很快就要到了,大家都转入了紧张的复习,希望半年的辛苦能画上个圆满的句号。

她虽然已经放弃了晋升高级职称,学校也对差班的考试成绩似乎不太重视,但班主任老师是要靠班级的成绩排名拿积分的,而且成绩也是一个人教学水平的体现吧,她在心里暗暗鼓劲,要让学生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吧。

但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像她想的那样。

学生们经过了半年的学习后,似乎已经是强弩之末,对学习没有了丝毫热情,任凭她使尽浑身解数,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抑或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家都懒洋洋的,提不起劲儿,五十多人的班级,能够跟着老师复习的学生只有五六个人。

好吧,我就是为了这几个学生。可很快,连这几个硕果仅存的学生也被周围的氛围同化了,沦陷了,上课真真成了对牛弹琴。

教室里,她按照自己苦思冥想的复习方案:复习基本知识为主,穿插做题思路为辅。(这是她针对今年带的差班的特殊情况思考了几个晚上才总结出来的),认真领着学生们复习。可是台下,有的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发呆,有的学生在呼朋引伴地传纸条,有的学生像模像样地在纸上涂鸦,有的学生头碰头地窃窃私语,还有的学生心猿意马地用余光瞟喜欢的女生~~

这一切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咬牙坚持的最后一丝力气也消失殆尽了。

她开始批评学生们,但很快就闭嘴了。

因为她看到了,下面的学生有的无动于衷,有的不屑一顾,有的面露嘲讽,而那个考了一分的学生正牙关紧咬、满脸深仇大恨地盯着她,眼中的满满恨意让她心里不由自主打了个寒噤。

她像个鼓鼓的气球一下子泄了气,从这节课开始,她彻底放弃了,爱咋滴咋滴吧,我可不想在回家的路上被学生偷袭打耳光,甚至被捅刀子,然后还要被学校停职反省,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好容易熬到放学了,她收拾东西,回家。

文化路一如既往地堵车。

因为这条路上的学校很多。实验小学、红旗小学、城关镇中学等学校都在这条路上。美其名曰:文化人扎堆的地方,“文化路”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

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学校多,大家放学的时间又差不多,所以一到放学时间,这路上便堵得针插不进雨泼不得,真是水泄不通。

前面围了一大堆人,旁边还有一辆小汽车和一辆三轮车,车身上有些剐蹭的痕迹,不用问,这又是一个小小的车祸现场。

人声嘈杂中,她听到一个高亢尖利的女声格外刺耳:“哼!碰了我的车就想走,门都没有!老娘今天跟你没完,我可不怕跟你耗着!~~”

她摇摇头。

可能是因为修下水道的时间持续太久,两三年了,人们每天在堵车大军和尘土飞扬中煎熬,躁狂了许多,戾气满满。

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闪转腾挪,她在车流人流的缝隙里钻出来,回到了家。

开了门,小狗花花亲热地迎出来,两只前爪搭到她膝盖上,伸长了温热的舌头亲昵地舔着她的手,一副久别重逢的既视感。

儿子从花花后面探出脑袋,咧嘴一笑“老妈,欢迎回来!”

她摸摸儿子毛茸茸的大脑袋,又摸摸花花毛绒绒的小脑袋,也笑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