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结婚的年代彩礼是一辆自行车、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缝纫机,外加一个小平房。
没有高价的彩礼钱,也没有汽车,但是要有单独的宅院,也就是自己的房子。
那个时候都是盖平房,平地起的一层,能够遮风挡雨,并且可能要住一辈子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家。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娶媳妇的条件也越来越多。
80年代是个男女感情关系的过渡期,那个时候也是经济条件变好的过渡期,都说要爱情不要面包,裸婚的人比较多,两个人一起打拼、奋斗,一点一点攒出房车的钱,养孩子的钱等,甚至有的都没能追上房价物价的上涨而选择回到老家。
缺乏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盖起来的就是爱的伟大,没盖起来的就是一部家庭悲剧。
现在要想结婚,手里没个车没个房没个存款的只能看着别人结婚,以前相亲相的是人,现在不仅仅是人,还有人所拥有的物质条件。
就是这几年的事吧,屡见不鲜,彩礼由一万一(万里挑一)一路飙升至十万二十万,三金首饰不可少,房子车子准备好,姑娘就嫁给你了。
在农村特别“流行”这种模式,彼此之间还会攀比,谁家的彩礼都不能少于当前的市价,否则就是自家姑娘哪里不好。
后来又兴起一股“丈母娘”风,不仅不要这个那个,反而送给女婿几百万,一时舆论哗然,都想要个如此豪爽的丈母娘。
再后来又出现一批“面包我自己有,请给我爱情就好”的姑娘,严厉“打击”那些像卖女儿一样嫁闺女的事件,一时又吸引了男屌丝们的注意,可惜,人家的爱情对象不会是你。
和几个同学在长沙聚会时,就我一个人是结了婚的,聊天内容自然就扯到了结婚这件事上,尽管当时在场的几个男女还都是单身,一个女生声明一定要买个房子,因为婚后没有房子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一个男生说想和将来的那个她一起奋斗买房,这样才有意义。
我就一边听着,没有插话,对于他们来说结婚是将来时,而对我来说已是过去时,当初我没有让父母按照什么“市价”跟老公家要彩礼,只是说有个意思就行,父母的退让只限于少要一些不能不要,否则别人会说闲话,将来我嫁过去婆家会因为没付出代价而不珍惜我,我突然觉得,人与人的关系已经走到用付出多少来衡量了吗?难道真是得来的容易就不会珍惜。
认识老公的时候他只有一辆车,没有买房子,打算结婚的时候,也没提买房子的事,当时我的观念里没有房子的束缚,两个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而且会少很多压力,我也这么跟父母讲,最重要的还是人不是房子,毕竟从小到大都是我自己给自己拿主意,他们也没有多说什么,结婚也没有按照我青年时期的幻想中那样罗曼蒂克,一切从简,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有了宝宝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老公也是,两个人的世界多了一个孩子,家的意义就更深刻了,我回了婆家,老公还要在江苏工作,两地相隔,他想我们,我们也想他,他说看到别人家孩子他就特别想点点,我说我们还是要有个自己的家。
生活的确会改变一个人,从思想到作为,一开始你可以选择如何生活,但是生活会告诉你怎样才是真的生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