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李傕和郭汜 上 “盗马贼”郭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第十七回被曹操冤杀一个司粮仓官王垕,这个人物其实是小说杜撰出来的虚拟人物,故事也是纯属虚构。罗贯中的目的当然是要突出曹操的奸诈,不过这段故事却符合丛林法则的现实逻辑,对解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具有参考价值。

由于小说中的故事已经说的很是明白,也为大家所熟知,在此小a就不再多做阐述。今天主要说一说十七回最后被段煨和伍习先后杀死的李傕和郭汜。这两个人可是后董卓时代最重要的军阀,虽然前面我们已经在一些篇章里交代了两个人的大部分事迹,但由于这一段历史头绪繁杂,依然有一些事件没有记述,今天就借此机会再将后董卓时代捋顺记述一遍,以加深记忆。

李傕,字稚然,凉州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

郭汜,又名郭(阿)多,凉州张掖郡(今甘肃张掖西北)人。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大都会认为李傕和郭汜都是董卓的旧将,但实际上准确的说他们都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属下。

在公元192年即初平三年的时候,董卓命令中郎将牛辅屯兵陕地以抵抗河南尹朱儁。牛辅又分派手下的三个校尉将步骑兵数万人在中牟县将朱儁击败,并且一路追击到陈留颍川一带杀掠而还。

李傕郭汜张济三个人正在陈留颍川杀的不亦乐乎的时候,长安城中却出事了。王允伙同吕布设计杀死了董卓,并受降了董卓手下两个中郎将徐荣和胡轸。董卓的另一个手下中郎将董越一看大事不好,就领残部投奔了牛辅。可是这个牛辅竟然用占卜的方式确定董越会对自己不利,就把董越给杀了。而牛辅自己,又在击败吕布派来以诏命诛杀自己的李肃后,在一场虚惊的兵变中被属下所杀。

这样一来,董卓手下能够服众的中郎将只剩下一个段煨。然而个人估计,名门之后的段煨应该与董卓的这些西凉雇佣兵关系不好,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去投奔段煨,也就实际意义上造成了当时西凉军内部的权力真空。这个时候李傕郭汜张济的政治优势也就凸显了出来,他们顺势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了西凉军的最高领袖。

可是他们三个人中除了李傕还算稍微有些谋略以外,基本都是没什么文化的粗人。所以在接管西凉军后他们做了两个错误的决定。

第一个就是杀尽军中的并州兵。在董卓怂恿吕布杀死并州刺史丁原后,兼并他手下的并州兵,并把他们分派的各个部队之中。由于杀死董卓的是吕布和李肃这两个并州人,于是李傕郭汜张济就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借口将自己军中的并州人悉数杀死。这样做的是非对错需要分开来看,不能说就完全正确。因为这样做以后毕竟直接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第二个就是要解散部队。这一条就更是毫无政治远见,基本属于没头脑的范畴。当时在李傕军中的贾诩就指出“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

贾诩的话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李傕郭汜张济决定先派人到长安去请求朝廷赦免他们的罪过。可是却偏偏又遇见王允这个更加没头脑的家伙,他竟然拒绝了李傕郭汜等人求赦免的请求。这样一来西凉军更加的人心惶惶。试问既然求赦不得,部队又不能解散,那岂不是只有逼上绝路了吗!于是贾诩的建议就成了上上之选,贾诩对李傕等人说道“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就这样李傕郭汜张济三人决定率兵攻打长安。他们先对西凉兵做了一番动员工作,发表了一段简短演讲,演讲稿是这样“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钞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就这样他们结成联盟,领着数千兵马昼夜奔驰,向长安进发。而且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一路上招降纳叛,并在新丰击败了王允派来阻击的徐荣和胡轸。

这件事纯属是王允的又一败笔,他明明知道徐荣和胡轸都是董卓的旧将,却派他们去阻击西凉军,很明显徐荣或许足够忠于朝廷,可是胡轸却是西凉军中有威望的人物,事实证明胡轸的临阵倒戈正是造成徐荣被杀败亡的主要原因。

李傕郭汜等人最终打到了长安城下,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十万的人马,又联合了另外一支董卓的故将部队,就是樊稠李蒙王方这一支。他们这些人围住长安城攻打,可是城池坚固,久攻不下,到第八日吕布军中突然有蜀兵反叛,打开城门迎李傕郭汜等人的军队入城,与吕布展开巷战,最终吕布寡不敌众,败逃而走。

临走前吕布想要王允跟他一起逃走,可是王允说什么也不肯走,他对吕布说道“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然后他保护着汉献帝退守到宣平城门楼上,任凭李傕郭汜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官员皆死于国难,吏民百姓被死者更是不可胜数。

兵息戈止以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来到宣平城门楼之外,伏地叩头请求皇帝赦免自己的罪过。汉献帝站在楼上说道“卿无作威福,而乃放兵纵横,欲何为乎?”。李傕等人说道“董卓忠于陛下,而无故为吕布所杀。臣等为卓报雠,弗敢为逆也。请事竟,诣廷尉受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董卓对陛下忠心耿耿,可是却被吕布杀了。我们只是要为董卓报仇,不敢忤逆造反。等事情完毕以后,我们自当去廷尉请罪。”所谓廷尉就是主掌刑罚的官员,属于九卿之一。

李傕等人的这一番话直接给自己正了名,汉献帝以及朝中大臣们迫于压力任谁也无话反驳。王允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史书记载“允穷逼出见傕”,李傕等问道“太师何罪?”,王允无可辩驳“穷蹙乃下”。于是汉献帝大赦天下,诏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李傕郭汜樊稠专擅朝政,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由于他实力较弱,被安排出屯弘农。

数天以后,李傕下令诛杀王允以及其妻子、子孙宗族十余人于街市。

这一场动乱就此平息。可是更大的动乱接踵而来。

据《后汉书》记载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曾经邀请马腾韩遂一起对抗关东诸侯,而恰在李傕郭汜等刚刚攻下长安不久他们就来到长安请降。其实请降是借口,想要压制李傕郭汜樊稠,从朝廷利益中分一杯羹才是真正的目的。当时刚刚解脱一场动乱的朝廷自然无力反制,只能任人宰割。而刚刚掌权的李傕郭汜樊稠也并不想再生事端,于是就给予马腾韩遂以封赏。韩遂被封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而马腾则为征西将军,屯兵在郿。

但是马腾韩遂本就是西凉拥兵自重的军阀,对于这样没有捞到任何实惠的封赏,显然并不能满足两个人的野心。虽然《后汉书》中“时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的记载并没有指出马腾向李傕所求的是什么,但依然可以肯定马腾韩遂所诉求的利益主张遭到了李傕等人的拒绝。

于是马腾暗中联合了长安城中的几个大臣攻打李傕,而实际上却是要攻打长安以争夺天子的控制权。然而长安城的城防坚固是不争的事实,李傕等人之前之所以能够攻破长安是应为吕布军中的“叟兵内反”,而马腾这一次却没有那么幸运,他所暗中联合的几个长安城中的内应阴谋败露,逃出城外,投奔到马腾的营中。使得马腾失去攻破长安的可能,处于被动的境地,也直接注定长平观之战的失败。

长平观之战是李傕郭汜樊稠与马腾韩遂之间的大决战,《三国志》认为韩遂并没有参与其中,而《后汉书》则认为韩遂在半路加入到了马腾的阵营之中。不管怎么样李傕命令郭汜樊稠以及自己的侄子李利一同参与了这场决战,并且大胜,斩首万于级,之后又追击马腾韩遂一直到陈仓。

韩遂可能与樊稠要有些私交,毕竟他们都是凉州人。所以韩遂才会派人邀请樊稠就于阵前并马交臂相加,共语良久。他们所说的话在《后汉书》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稍有不同,《后汉书》中并没有直接记载韩遂和樊稠的对话,只是借韩遂派去邀请樊稠的使者之口说“天下反复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主观意向是韩遂有几句话想要跟樊稠说,但说的内容却没有记载。而在《九州春秋》中却非常明确的记载了韩遂与樊稠的这段对话“遂语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本所争者非私怨,王家事耳。与足下州里人,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相与善语以别。邂逅万一不如意,后可复相见乎!’”于是樊稠退兵而还。

《九州春秋》是西晋司马彪所著,主要记录汉末各路割据军阀的史料事迹。司马彪编著《九州春秋》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对其所著的另一部史书《续汉书》进行补充。虽然只能算是一部野史,但其所处的年代距离汉末较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后汉书》之所以没有记录这段话,应该是为了突出以李傕为中心的主观性。李利与樊稠郭汜一起退兵回到长安后,作为李傕的侄子,李利当然要向自己的叔叔汇报这一战的经过,而樊稠与韩遂并马交语的事情,当然是其汇报的主要内容,而李利其实从始至终并没有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所以《九州春秋》中所记载的话即便是事实,也只能算作是捕风捉影,并不具备压倒性说服力。这也应该是《后汉书》舍去这段史料不用的根本原因。

不过不管韩遂与樊稠之间的对话是什么,但他们“意爱甚密”的做法终归是要加深李傕与樊稠之间的矛盾的。

我之所以说是“加深”,主要是两人在之前就应该是有矛盾的,否则李傕也就不用派自己的侄子李利跟随在樊稠身边了,说白了这就是李傕安插在樊稠身边的监视人。李傕这么做应该是迫于樊稠在西凉军中的威望,虽然李傕的政治地位在当时高于樊稠,但是以武力为尊的西凉军中,樊稠绝对是当时的第一人。不过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那样,再厉害的武功也逃不过阴谋诡计机关陷阱。

为了扳倒樊稠,李傕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首先他允许樊稠、郭汜和自己一样一并开府,与三公等同,都拥有举荐官吏的权力,虽然是按着李傕郭汜樊稠的顺序依次选拔,但毕竟在三公之上。又提议将长安城分成三份,划出各自的势力范围,造成三人实际上平起平坐的假象。

李傕给樊稠这样多的实惠,就是想要樊稠失掉对自己的戒心,而他最终也终于如愿以偿除掉了樊稠。

据《九州春秋》记载,李傕以朝廷名义命令樊稠出征关东,而已经膨胀狂妄的樊稠趁机想要敲诈李傕一笔,向李傕提出给自己增兵的条件。李傕也欣然同意,并且设下酒席宴请樊稠来商量增兵的事宜。

当时的樊稠恐怕做梦都没想到,李傕这一招欲擒故纵已经到了收官之际,正所谓“整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就在宴席上樊稠酒醉之际,李傕让外甥骑都尉胡封将樊稠从座位上一拉而下,杀死在当场。在袁宏《后汉纪》中,一同被杀的还有樊稠的亲信抚军中郎将李蒙。

李傕坐杀樊稠这件事在西凉引起不小的风波,首先就瓦解了李傕郭汜张济的同盟关系。张济当时屯兵在弘农,属于隐忍阶段,反应最强烈的的还是郭汜,直接就引发了李傕郭汜之乱的发生。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以此作为依据,可是《典略》和袁宏《后汉纪》中这件事却有另外的版本,就是在《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李傕郭汜大交兵》一段所发生的背景。咱们先来简单讲一下这一段的经过。

李傕为了对付樊稠,就极力拉拢性格单纯的郭汜,经常请他到自己家中吃酒,郭汜也乐意与李傕保持良好的关系,毕竟他们都是凉州出来的,互相扶持也是理所当然。有的时候喝醉酒的郭汜还会留宿在李傕的家中。由此看来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之好,大有异姓兄弟的感觉。不过他们的这种关系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那就是郭汜的老婆,小说中称之为汜妻(我们也姑且称之)。

汜妻这个人善妒,郭汜这样整日的往李傕那里跑,久而久之她就怀疑郭汜与李傕的婢妾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害怕会威胁到自己的正妻地位,于是就想挑拨郭汜与李傕的关系。

一次李傕派人给郭汜送来食物,汜妻趁人不被往食物里放了一把豆豉以为毒药。郭汜正准备吃的时候,汜妻说道“外来的食物,你就不怕里面有什么变故吗?”于是就将毒药(豆豉)指给郭汜看。郭汜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我想总不会连豆豉都不认识。不过接下来汜妻说的话却让郭汜心中犯了嘀咕,汜妻说道“一座城池怎么可能有两个雄主呢!我是觉得你不应该太过相信李公!”这句话对郭汜绝对是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后来一次李傕又请郭汜喝酒,郭汜喝的大醉,非常难受,于是就怀疑李傕给自己下了毒,为了解毒就搅拌了一碗粪汁喝了下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面是怀疑自己中毒的郭汜大口大口喝着粪汁,一面是汜妻不停的叨咕着煽风点火,场面实在是搞笑又滑稽。郭汜也一定痛恨李傕到了极点。

这件事之后郭汜与李傕之间就产生了“嫌隙”,再加上樊稠和李蒙被李傕坐杀这件事,让郭汜感觉到了危机,于是“转相疑”,开始了战斗长安中的大交兵。

盗马贼出身的郭汜,性格单纯,没什么心机,更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以及野心,是那种比较好交往的人。李傕本来或许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会想着拉拢他成为自己的盟友。可是他的这一性格也注定他没什么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被人蛊惑和利用。也正是应为如此他才轻信妻子的离间之语,与李傕反目交兵,最终导致挟天子的王牌为曹操所得,成为了后世的笑柄。后来他被部下所杀,恐怕也是基于此理。试想假如郭汜与李傕没有反目,而是一直以同盟的关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去,那么成为关西霸主应该是迟早的事了。那样一来恐怕也就没有后面马腾韩遂什么事了!

那么大交兵以后的李傕又是如何败亡的呢?咱们下次再说。

小a斯蒂芬写于2018年5月20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