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登天创世三部曲》第二十九章 母系氏族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人口的增长,莪部落离开了世代群居的福星山山洞,在河姆渡三角洲的平原地带定居了下来。

他们在铺满石条、杂草丛生的河姆渡庄园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座草木结构的简陋房舍。

所有的房舍彼此相连,围成一圈,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福建土楼一样。

整个建筑群只有一个出口,既可有效防止异族和猛兽的突然攻击,又满足了集体群居生活的方便。

早期人类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是没有还手之力的,他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

河姆渡原始部落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水珠,来自自然之手的任何一次微小的惩罚,都可以让这颗人类的火种熄灭。

所以,莪部落现在虽然由穴居改成了陆地定居,但是他们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

人们还没有财产意识、血缘意识、没有固定的配偶和子女。

大家一起打猎、捕鱼、采摘,一起饮食、睡觉。

没有尊卑之分、没有强弱之别。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舍小家为大家。

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当时人类的自觉意识。

每个没有雨雪的夜晚,人们都会在围屋中间的广场上支起熊熊的篝火,把所有的猎物都架在上面烧烤。

部落的男女老幼围坐在四周,等待首领分配食物那一刻的到来。

这时,一些年轻的部落男女,开始手拉手,围着篝火奔跑跳跃,用他们简单的发音狂呼乱吼,尽情的宣泄着身上的激情。

于是,他们祖先陈僧教授曾经预测的,未来人类穿着兽皮裙在篝火下跳舞的场景,在他死去几千年之后,真的变成了现实。

部落外的森林边缘,有无数双发光的眼睛正死死的盯着那团跳动的篝火。

受美味吸引的嗜血猎食者们,现在正摆出进攻的架势跃跃欲试。

但是对于火焰和标枪的深深忌惮,已经植入了这些猛兽的基因里。

最终,一群群猛兽还是在首领的带领下怏怏的离去,不甘心的吼叫声从森林那边此起彼伏的传来。

人类对此早已习惯,但是在圈养的动物中,每天这个时候都会引起不小的骚动。

羊叫声、鸡鸣声、犬吠声、肥猪的哼哼声,会构成一首别有情趣的生活旋律。

也为这个被原始森林和猛兽包围的孤独的部落,增加了一些田园化的意境。

莪死后,一个叫玄娲的女子继承了他的首领位置。

玄娲是个很神奇的女人,她的智慧和眼界似乎已超出了她所处的那个年代。

当其他的早期人类还处在浑沌之中时,她就天生拥有了组织、血缘、姓氏、农时、季节等方面基本意识。

这一点,很像她几千年前的始祖蓝丹女士。

玄娲第一次在河姆渡部落内实行了分工制。

以前,整个部落的所有活动都是无意识的集体行为。

早晨男女老少一起出门狩猎、采摘,晚上浩浩荡荡的一起归来,这样的生活效率是很低的。

玄娲首先统计了整个部落的所有日常活动,包括:狩猎、捕鱼、采集、畜牧、原始耕作、制造石质、木质、骨质工具、制陶等等。

然后把整个部落分成若干个群体,每个群体专门从事一种活动。而食物、工具、武器的分配还是原来的公有化传统。

千百年来,在福星山山河姆渡部落,小孩从一生下来开始,就由部落共同抚养,青年男女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

这种后来被史学界成为族内通婚的行为,造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近亲繁殖。

其结果是整个部落的婴儿成活率极低,成年人的寿命远远低于先辈。

尽管他们继承的是优良的基因,食物和水源都含有能延长寿命的特殊微量元素。

玄娲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早期人类。

于是,在分工制的基础上,她给了每个群体一个特殊的姓氏,如专职狩猎的群体,姓氏为“猎”、专事耕作的姓氏为“农”、从事畜牧的群体,姓氏为“牧”,从事制造的群体姓氏为“工”等等。

并规定各自的姓氏要一代代的传下去,不能更改。

姓氏分工制推行若干年后,玄娲又规定,同一姓氏的青年男女不能做配偶、繁衍后代,所有的婚配都必须在不同姓氏之间进行。

这项异性通婚的原始制度,使新生儿的成活率和成人寿命都有了空前的提高,河姆渡部落进入了人口增长的膨胀期。

玄娲之后,部落在姓氏的基础上进一步裂变,在河姆渡三角洲和巴比伦河沿岸诞生了“农”、“工”、“牧”等新的部落。

异性通婚和女性为部落首领的制度被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形态在这一地区的初步确立。

当然,氏族的裂变没有停止,如后来“农部落”又分裂出了“田”、“谷”、“桑”、“菜”等新生部落。

在“工”部落的基础上又裂变出“石”、“刀”、“皮”、“毛”等部落。

“渔”部落又分离出了“江”、“海”、“河”、“湖”等部落,等等。

冰河世纪之后幸存下来的哥伦布行星上的早期人类,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裂变中,一点点的发展壮大。

由猿人进化为人,由穴居走向定居,由原始部落走向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又重新回归到今天的国家形态。

而玄娲领导下河姆渡部落,只是整个社会大变迁中一个微小的缩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