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球第一古镇》第四十三章 青洲镇的五大外围核心经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杨并没有让余川等太长时间,不过十分钟电话就打过来,孙杨已经联系过深市市政府办公室,那边也知道青洲集团的大名,对此次收购自然不会有意见。

“康德集团的背景有一些复杂,不过这也是深市市政府最头疼的事情,毕竟也算深市的支柱企业,现在的康德集团内部大乱也不是市政府想要看到的。”

孙杨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市政府支持这一次的收购,青洲集团虽然不是深市的企业,可收购康德集团之后,康德集团在深市的那些酒店总不能轻易变动吧!

最重要的一点是,未来青洲集团很有可能会加大对酒店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深市的酒店业。

“0755-xxxxxxx,这是深市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电话,到时候余镇长你直接联系他就好。”

简单的谈两句话,孙杨便挂掉电话,因为余川的这件事他可耽误不少的时间,市长那边可是还等着他安排下午日程呢。

深市市政府的态度已经表明,但孙杨把深市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电话给余川意图也很明显,一是谈一下详细的事情,第二可能就是为扩展一下余川的人脉关系。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市政府办公室主任,虽然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不像市委办公室主任那样挂常委衔,但好歹也是副厅级的干部,比余川这位正科要高出三级。

余川没有先联系那位办公室主任,而是把事情告诉余秋红,简单的问过收购情况这才拨通那边的电话。

对方明显在等待,否则接通不会这么快。

“李主任,我是青洲镇镇长余川,刚刚……”

“知道,知道,孙杨孙秘书刚刚给我打过电话,余镇长是说康德集团的事情吧!这件事我们市政府原则上支持,刚刚我也像市长汇报过,如果余镇长有时间可以来深市,咱们详细的谈一谈这件事。”

深市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余川可是一位千亿富翁,虽说深市现在对招商引资的要求并不大,可那只是说的小企业、小公司,如青洲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谁会嫌少?

这个时候余川能拒绝?他只能答应下来。

中午吃饭的事情,余川把事情详细的同于洪生说一遍,喝着海鲜汤的于洪生一边听一边点头,直到余川说完才给出自己的意见。

“康德集团在深市的固定资产很多,主要还是酒店和几家红酒专卖店,深市市政府想要一个稳定的康德集团,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之前默许康德集团的股东们排挤苏琴就是这个原因,而现在他们愿意支持你收购康德集团又是这个原因,而且康德集团如果被青洲集团的收购,那么很可能会加大青洲集团在深市的投资。”

余川点点头道:“秋红姑有这个意思,康德集团在深市有三家四星级酒店,两家三星级酒店,秋红姑的意思是再建一家五星级酒店。”

三四星级酒店和五星级酒店看上去只差一个或者两个星,可实际上差距天差地别!康德集团在全国酒店集团排名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欠缺一家五星级酒店。

“这家酒店秋红姑的想法是建造成古典风格,甚至现在的这些酒店也要进行重新装修,这也是对未来青洲古镇的一种宣传。”

余家客栈(酒店)、余家酒楼(饭店)、青洲驿站(快递)、青洲邸报(媒体)、余家票号(青洲银行),这是余秋红规划中未来围绕着青州古镇的五大核心。

“重新装修岂不是要花不少钱?”

规划于洪生自然知道,甚至当时他还是投的赞同票,但是想一想要翻修那么多家三星级、四星级的酒店,其中的花费实在是让人心疼。

“秋红姑说过,付出越大收获也越大,而且这也是我们的特色。”余川倒是没有半点心疼钱,他很同意余秋红的做法。

全球酒店各式各样,但总归来说大致相同,而余家客栈是纯正的古风客栈,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要全国连锁甚至全球连锁,一旦成功,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余家客栈衍生的就是余家酒楼,余秋红的计划中这是私房菜类型的酒楼,未来任何一家余家客栈旁边必然要有一家余家酒楼。

青洲驿站不用多说,现在的外卖、网购如何火爆,青洲驿站的功能就是两者合一,只不过青洲驿站从不对外经营,只负责内部物品。

甚至如果条件允许,驿站的交通工具也可以改为马和马车,驿站员工制服就是唐朝的圆领衙役服,大物件多物件就用马车,而小物件就骑马。

当然,这些只是设想,骑马在路上毕竟不怎么方便,这些都是要同当地政府洽谈好才可以。

青洲邸报不光是报纸,同时还有电视台,不过因为国内的一些限制,暂时只能把目光放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地区,至于国内,余川的提议是创办一家报纸,然后一周一刊,上面介绍青洲镇和相关集团产业的一些活动、好玩的事情等等。

新兴的东西于洪生不是太懂,但既然这都是余秋红的意思,于洪生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商业上人家比自己要懂得多、看得也远。

“今天早上李青儒也联系过我,他的意思和秋红姑一样,要对青洲银行的一些柜台、营业厅重新装饰。”

又是一笔钱,于洪生不由的有些感概,也就是余川,如果换成其人估计都不会这么的肆意妄为。几个亿、几十个亿就好像过家家一样扔出去。

外面的余秋红和李青儒都充满斗志的为青州古镇做着准备,而青洲镇也没有闲着,随着青石的到来,青洲镇的工程队又多加一项——铺路!

青石板的路也许走起来不是很平整,但它有一种独特的历史韵味在里面,这是柏油路没有的。

老宅翻修、新宅建造,那边还有牌坊竖立粉刷,挖渠沟搭小木桥,人工岛和岛屿双层拱桥建造、填人工岛,这些工程加起来整个青洲镇的流动人口已经突破一万多人。

不用余川来安排,青洲镇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谢英才已经在联系那些传统技术人员,洽谈加盟的事情。

燕京的相声社团、津门的曲艺界、浙北地区的丝绸工艺、北江的麻布工艺等等,谢英才先联系的就是这些已经有一定名声的工作室、协会社团。

先联系这些是因为他们已经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找起来方便不说,合作的话只要谈妥价格就好。

当然,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的方法自然也不会一样,比如相声社团、曲艺组织,双方的合作就是青洲镇出地方,相声社团、曲艺组织出人,青洲镇现在也不是什么出名的地方,要的人自然也是那种二三代的小徒弟就行。

而如同工艺的那种,能够买断整个工作室最好,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买断他们的工艺也不错,倒是不用怕拿不下来,在这个商业社会,拿不下来只能说价格还没有达到对方愿意接受的底线而已。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有钱一切都有可能。

随着事情的逐渐增多,谢英才和余庆伟都开始表示手里的人手不足,他们找过于洪生,随后于洪生找到余川,两人开始就编制的事情进行重新探讨。

派出所那边既然可以私自加一个名额,那么镇政府这边为什么就不能加几个编制?反正是镇开支,上面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