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政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技术性执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十年代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

刚刚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国营企业,还没有适应如何在市场上寻找商机,依然还是按照旧观念,等待上级发布生产指令。即便是企业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是痴痴不改,仿佛上级部门不告诉他们生产什么,他们就完全失去了主张一样。

部分明白时代已经变了,再也回不到过去计划式生产的企业,在迫于无奈的生存压力下,开始学着适应市场。

可是他们的适应是盲目的。

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开发市场的观念,没有市场定位的眼光,想不到去揣摩居民消费需求,填补相应空白,而是市场上供应什么,他们就跟风生产什么。

这就造成热门的产品有大量的工厂生产,一涌齐上。在产品供应过剩的同时,也使得价格不断降低,挤压企业的生产利润。

闹到后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无利可图,不是破产倒闭,就是苦苦坚持,惨淡经营。等待同类制造厂家或是倒闭,或是转产,市场供应数量下降,价格逐渐回升之后,靠着市场占有率再来获取利润。

进而形成新一波的跟风、价格大战、破产……

追涨杀跌,这既是市场规律。

郭凡是过来人,对这种情况非常清楚。

他现在接受的这些企业是如此脆弱,处于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如果简单地按照价值规律行事,百分之百都会破产。

为此,他把后世习以为常的信息平台,提前搬到了九一年。

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泛滥成灾的虚假信息,政府部门也好、国营企业也好,最多是内部消息保密不对外透露,还不会像后世的信息网上充满了各种骗子广告。

而且他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政府部门!

那些小型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去联系业务的时候,多半会吃闭门羹,要厚着脸皮软磨硬泡、拉关系才能得知该企业是否有外联业务,对方还可能爱理不理,敷衍了事。而他则直接以高新区政府的名义,公开向这些企业征询是否有协作加工项目。对方是政府部门也好,还是国营企业也好,面对他们的询问,一般都会非常乐意提供自身的协作加工信息,并很期待与他们展开合作,得来全不费功夫!

政府部门、国营企业不相信私人小厂,更信任国营企业!

这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现实。

在搜集信息方面,高建云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跑遍了益都市所有的政府部门,大大小小近四千家国营企业,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仅仅初步收集的供求信息就超过上万条!

这些供求信息,从最初级的粗加工项目,到最精密的整机供应,涵盖了机械、电子、化工、教育、交通等方方面面,门类齐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需求的数量也多少不一,从单独的一两套,到长期加工合作,足够高新区所有企业全力开工,做上几十年!

并且,高建云手下的信息收集员近两百人,每人手里都负责了十几家、到二十几家的企业联系任务。他们的任务就是长期保持和这些政府部门、企业的联系,只要有供求信息,便立即反馈回来,添加到信息平台供求项目内。

他们还有一个任务,是长期跟踪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一旦项目失效也要第一时间告知信息中心,将该项外联业务撤销,以免生产企业不知道,还继续向需求方征询需求细节,给需求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浪费双方的时间。

只是目前,这个政府部门、国企的需求网络还没有正式启动。

现在展示给工人代表们看的,还仅仅是双环公司、科斯特精密仪器公司、群岛机械公司三个外资企业公开发布的供求信息。

这是因为现在生产企业还没有就位,总不能老是从国企索求各种需求信息,却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不能提供产品。长此以往,会让对方不断失望以后,失去对高新区政府信息平台的信任,认为这个平台没有实际意义,不再重视,从而不愿意再提供新的需求信息。

没有信息来源的信息平台,也就等于一个空壳。

只有等到企业分拆完成,各个企业开始投入生产,这个网络才会正式开始运转。

郭凡从一开始筹备高新区就精心布下的局,到今天,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至此,他对国企的改造,让其融入市场经济的初步战略,才算完成第一步开局!

即便只有三个外资公司提供的需求信息,已经让前来观看的工人代表们,啧啧称奇。

来围堵高新区政府的工人是一线的生产工人,虽然他们胆子很大,虽然他们能作为所在企业的代表,但他们的身份,依旧是最低一线的基层工人!

在此之前,政府的形象一向是高高在上的。

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规划,不可能会让普通人知道。别说经济规划,就是各部门自己的计划,也没有对外公开的可能,甚至是计划下达到各个企业,也只有厂委会的领导层,会知道分配给自己企业的生产计划,然后将其分给各个分厂、车间协作完成便了事。

大多数一线的基层工人,总是默默地完成生产线上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像一颗沉默的螺丝钉一样,对于企业的状况一无所知。

他们不去问,因为知道问了也没有答案!

可是现在,在高新区政府,他们看到了一种与以前迥然的施政理念:一种公开、透明、对群众坦诚相待的理解!

这让他们非常感动。

他们自发地维持着秩序,在公安协警地引导下,有序地进入高新区政府信息中心,亲眼看到那数以百计的业务、产品需求信息。

更重要的,他们在看到这些最直观的需求信息,明白了高新区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之外,他们还看到了高新区政府一心为民解忧,坦诚面对群众的一颗真心!

他们来的时候,是惶恐不安的,怀揣着对不可预知未来的恐惧。

但在走的时候,他们脸上都带着笑,神态安详坚定。

他们知道,政府没有抛弃他们,没有不管他们!

只要有高新区政府在,他们就可以安心的工作、学习、生活,而不用忧虑将来!

他们也知道了,高新区之所以会和其他地方不同,会有这样完善的措施,会发展的这么快,全都源于一个人!

他们还知道了,前段时间高新区及时组织人力物力,成立粮油蔬菜公司,为高新区群众提供平价基本生活物质的决策,也出自于这个人!

他们真心地感激他!

这个人,就是高新区政府目前还担任着业务科科长一职,却统筹主持全面工作的一把手郭凡!

随着这数百人回到他们各自的企事业单位,所有人心中的不安,全都一扫而空。

他们相信高新区政府,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份信任,不是因为高新区政府说了什么。恰恰相反,高新区政府从来没有在群众面前唱高调,但他们的行动,切切实实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一心为民!

群众相信这样的政府!

由企业分拆带来的职工恐慌情绪,在事实面前,轻易得到化解。

理解从来都是双向的,政府理解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积极排忧解难,群众才相信政府,理解政府作的是为群众考虑的好事、实事!群众理解了政府,政府的施政策略才能顺利得以实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

于是,这数百名工人带回来的另外一个信息,在工人中并没有再次引发波动。

这两个信息,一个是高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在一个月(也就是新厂房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以前)以后,对所有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考核。

考核以后,所有的企业将按照考核结果,分为初级加工、中级制造、高级制造,和精密设备制造四个等级排序,颁发等级资质铜牌。

每个等级,又会细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除第一次外,这种等级评定以后每年都会组织一次,采用企业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

不同资质的企业,将拥有不同的权限,在信息平台上搜索供求信息。低资质的企业只能察看权限内供求信息,资质越高,能查看的信息范围也越广。

在挑选业务方面,高资质企业也有更大的优先权。

举例来说,中级制造企业不但可以查看中级制造供求信息,承揽自己适合的业务。当他发现低级制造需求信息,如果利润丰厚,也一样可以抢在低资质企业前,予以承接。哪怕他不是自己生产,而是转包出去,赚取中间差价,低资质企业也只能眼巴巴看着。

同样的,中级制造甲等企业,比中级制造乙等企业,也拥有更大的优先权。

这就意味着高等级企业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赚取更加丰厚的利润,有更多的钱来购买专利、先进设备,为职工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招揽人才,吞并其他企业,从而更快地成长。

而低资质等级企业,只能捡别人不要的残羹剩饭,利润微薄,勉强度日。除非该企业发奋图强,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等级,改造设备,提升自己的制造水平,在考核中获得资质评审委员会的认可,企业升级才能拥有更大的权限。

这也是一种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消息传开以后,这次工人们并没有恐慌。

在现实面前,在国外更优秀的产品面前,国有企业职工低下了曾经高昂的头,自我认识到,我们已经落后了!

有序的良性竞争是促进自我进步的唯一选择,势在必行!

企业的等级高低就意味着自己的前途,企业、职工之间第一次画上了等号。已经有一两年,最多的长达数年没有开工的企业,全都动员了起来。所有职工全都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努力捡起自己已经有些荒废了的技能,废寝忘食不断磨练提高,争取自己所属的企业,在考核中能够取得尽可能好的等级排名。

工人们拿起浸油面纱,一丝不苟地将已经有些生锈的设备,擦掉锈迹,反复精心调试,以求在考核中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技术员们根据近距离看过信息平台,记下来的一些需求信息,连夜开工,希望设计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绘制出图纸,以便在考核中,让资质等级评定委员会看到他们的技术力量。

在技校学习企业管理的各级企业干部们,利用休息时间,制定出一套套适合自身条件的管理条例,并结合成本核算、生产能力,总结出一个科学的生产流程,以求在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在价格竞争中占有优势。

企业干部们已经参加了两个月的管理培训,初步掌握了科学管理的理论知识。

这最后一个月,他们在外国培训教师的协助下,尝试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最充分的准备。

这也将是他们这次管理培训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完整的团队合作实兵演练!

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都将一一现形。

最终的结果,将作为他们的培训结业成绩,列入国资公司人才培训部的企业干部考核评分,作为将来职业经理人任命的一项权威依据。

考核的消息传遍高新区各个企业。

由此,在这些企业内也掀起了多少年不曾出现过的技术大练兵热潮。破烂陈旧的厂房(反正要搬迁新厂了,旧厂房都要推倒,就没必要修缮了)内,又一次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

一个个工人神情专注地站在机器旁,操作着设备,用废旧材料磨练手艺,努力回忆起自己曾经流畅的操作手法,不断将其提升到更高、更高。原来干活吊儿郎当的学徒们,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认真地听着每一句话,看着老师傅每一个动作,铭记于胸……

一台台曾经积满了灰尘、锈蚀的机器设备,再一次闪现出锃亮的外表,从内表到内部零部件,都是崭亮如新。在工人、技术人员小心地调试下,这些设备达到了现有技术条件下,最好的加工能力,有些机器经过改造,甚至超过了当初新购入的时候……

技术人员们翻开尘封了好久的技术手册,捡起曾经遗忘的记忆,回忆着自己以往的设计思路,不断地绘制着一张又一张设计图。对于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他们反复探讨、争论,乃至于吵得面红耳赤,这种投入,丝毫不亚于当初奉献青春热血的狂热……

在工厂安家的鸟雀们,被机器的轰鸣声赶跑了。

曾经在这些企业干部职工、家属脸上那灰败的颓废绝望,在他们脸上再也看不到了。所有的人都精神焕发,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为即将于一个月后到来的考核评定,摩拳擦掌,干劲十足。

高新区的所有企业,都一扫过往的颓色,宛如涅磐的凤凰,正在积累力量,准备在浴火后重生,再次振翅高飞!

他们的大动作,不但惊动了周边的其他企业,也惊动了这些企业曾经的管理部门。

各种各样的传言,又通过这些职能部门的内部人员,流传到更加广泛的范围,传入市直机关,传到张瑞光的耳朵里……

“信息平台……,他竟然搞成了!”

张瑞光等到秘书尤阳出去,剥开一颗硬糖的糖纸,将糖扔进口中,用力咬下。硬糖在坚硬的牙齿面前,裂开、粉碎。

一股浓郁的甜味顿时充溢他的口腔,甜得令他感到发腻!

他鼻端喷出的气息,都带着一股浓浓的甜香味。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口中的甜味虽然有些被冲淡了,但补充进来的茶水,却充满了口腔的各个角落。

甜蜜中带着一丝丝苦涩。

就像生活。

张瑞光起身来到窗户边,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

益都市的天空不像北京那样晴日当空,更不像自己家乡城市那样,因为临近海边而风轻云淡,而是一如既往的云层压顶。

近处的景物还算清晰,但稍远一些就显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

他看得最清楚地,是市委市府这一片天地,他也只能看到这一片天地。但他知道,在那灰蒙蒙的天底下,大量的国企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艰难度日。

他曾经以为,政府把能做得都做到了,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他问心无愧。

唯有推倒全建,才是唯一出路。

可现在,他的内心有些犹豫了,他没有想到,有人竟然在他人没有走过的路上,闯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这条新的道路上,他隐隐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子,却又好像披着市场经济的外衣。这两者有纠缠,有分离,好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却又各司其职,各自兼顾一方。

他一时有些摸不到其中的脉络。

网络,网络……

如果郭凡真地把高新区内网络建成了,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未来还可能包括所有的家庭,都会被这张网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这就是一个工科生的执政手段吗?

像对待一个精密的机器一样,治理一方一地,通过技术手段,让这个机器运转得更加良好!各种高科技手段的支持,似乎让他这种执政方式,有看到成功的可能性。

如果市里……

张瑞光迅速打消了自己突然冒出的念头,看看,还是再看看吧。

为政者切忌心血来潮,不能冲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