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高富帅》第三十八章梁山的第一个专利 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卢俊义一行回到忠义堂。

这时众家头领接到通知也陆续来到忠义堂上,按照次序坐下。

卢俊义站在台阶之上,四下里环视一周,沉声道,今日,朱富兄弟已酿出新酒,特请诸位头领前来共同品鉴,只是酒量有限只有10坛,所以今天以品鉴为主。

又对朱富道,新酒初成,朱头领当属第一功,今天这酒馆就由朱富兄弟担任,大家以为如何?

朱富来到阶前,对卢俊义抱拳施礼道,朱富得令。

朱富吩咐一声,早有喽啰将十大坛新酒分开了装在小坛子里,大约有100来斤。

朱富清清嗓子高声说道,众位哥哥,这酒金贵,以前水酒数坛方得一坛,还望众位哥哥多加珍惜,别倒撒了。

林冲、关胜、鲁智深知道此酒的好处,又见朱富说的真切,具是小心翼翼的将酒倒入碗中

众头领初始不信,见林冲、关胜、鲁智深一向豪爽派的头领都是小心翼翼,自然也慎重起来,慢慢的将酒倒入碗中。

随着一股股酒液从坛中里面流出来,逐渐的,忠义堂的大厅里面开始弥漫出浓郁的酒香……

众人闻着空气中传来的香味,喉咙不停的耸动,恨不得抱起旁边的坛子饮个痛快,但老大还未发话,又生生的克制住了这个想法。

卢俊义也倒了一碗,凑在鼻尖闻了闻,一股辛辣的味道直冲肺里,只是瞬间,卢俊义就感觉头开始有些晕晕的……,卢俊义微闭双目陶醉片刻,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朱富见众人都倒好了酒,也端起碗来,众位哥哥,让我们共同敬大头领一碗。

卢俊义也端起碗来,众位兄弟饮胜。

卢俊义向来对自己的酒量自信的很,何况这简单蒸馏的酒水,卢俊义估计也就35——40度,这对喝便大江南北的卢俊义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于是一饮而尽。

笑面虎朱富长期浸淫在酿酒作坊,这新酒酿制又是自己一手操办,中间自然也少不得品尝,早已习惯这酒的味道。

林冲、关胜、鲁智深也有体验,所以喝酒就有了计较,免被呛道。

但其余众人就不同了,见大头领喝的爽快,也是一饮而尽。

就听咕咚咕咚,酒量小的已经趴下十来个。

忠义堂内咳声一片。

咳罢多时,大厅内议论之声就多了起来。

大头领,果然是好酒啊。够劲,俺武松喜欢。

这酒入口辛辣,但入肚以后暖洋洋的,甚是舒坦,俺呼延灼也喜欢。

这酒才有味道,相比之下以前喝的他娘的就是白开水

朱富见众人一致叫好,心中也是得意。自己酿酒过程中经常拉着卢俊义前往指导,自然也对这酒的成本,未来售价进行过讨论。

其实对大宋的金融体系,卢俊义一直是一知半解,这还是得益于小时候背的古诗。

杜甫诗云:“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买一斗酒得花三百文。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每斗能卖十千,一万文一斗。

王安石诗云:“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常闻鼓。”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宋朝老百姓喝的酒比唐朝已经便宜了不少,北宋国营酒厂有定价可查:春天酿造,秋天出售,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个等级,最低档五文一斤,最高档三十文一斤(相当于杜甫说的价钱);冬天酿造,夏天出售,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八文一斤,最高档四十八文一斤(参见《宋史》卷185《食货志·酒》)。王安石买一斤花十文,不管他买的是大酒还是小酒,等级都不会很高,否则买一斤得花三四十文。

三四十文一斤在宋朝市场上并不算高价,据笑面虎朱富说,开封麯院街酒坊生产的好酒,银**酒卖到七十二文一斤,羊羔酒卖到八十一文一斤,比国营酒厂生产的最高档大酒还要贵一倍左右。

笑面虎朱富建议,新酒二百文一斤。理由这酒短时间内大批量供应困难,销售也是以梁山头领为主,而头领们都有钱!

卢俊义心中暗骂,这笑面虎的称好怕不是这样来的吧,看上去乐呵呵,人畜无害,赚起钱来真是够狠。不过既然是专业人士,卢俊义还是给予了最基本的尊重,打手一挥,一切由朱富兄弟定夺。

此刻朱富仿佛看见了金光闪闪,心情更加兴奋。借着酒劲说道,众位哥哥,今日且喝得尽兴,往后再要喝酒却要掏钱,每斤二百文,童叟无欺

呼,一只鞋子飞了出来,打在朱富脸上,一只盘子也飞了出来

好你个笑面虎,兄弟们的钱你也来赚,真是黑了你的良心。

众头领群情激愤。

卢俊义冷冷地看着众人,大家这才意识到这厮怕是得了大头领的首肯,又想起私下流传的新规章制度

铁面孔目裴宣站出来道,大头领,裴宣有一事禀告。

卢俊义示意大家安静,不解问道,裴孔目今日乃是品酒会,有何要事?

裴宣道,前些日子大头领让属下制定专利法,现法案已成。

如此辛苦,裴孔目了,朱富为裴孔目斟酒,我们共同敬孔目一碗。

裴宣谦让道,大头领,裴宣此时禀告不是为了邀功,而是有一事相求,裴宣欲将梁山专利001号授予大头领酿制的新酒

这个,卢俊义提纯酒精原本是解馋,并未有靠此赚钱的意思,而且这梁山都是自己的,赚不赚钱又有什么区别?不禁有些犹豫。

大头领,这专利法乃是大头领一手促成,如果大头领不受,以后梁山谁人还敢受之?大头领岂不闻‘自贡赎人’?

对于自贡赎人的典故,卢俊义还是知道的。

孔子的弟子子贡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但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报销的赎金,一时在鲁国被传为佳话。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恶之,说: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现在既然是自己推出的专利法,如果自己不受,以后别人谁还敢受?

卢俊义沉思片刻道,一切按裴孔目的意思办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