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朔心里虽然有些惊讶,但脸上依旧是面无表情。
“朕每天接到的奏折上百份,你是如何猜出来的?”
夜倾城笑了笑,并没有回答,只是抬头看了一眼站在边上的太子赵寅,便又低下了头。
赵朔疑惑的转过头去,瞥了一眼赵寅,瞬间便明白了夜倾城得意思。
何为老师?这就是老师。
“你既然猜的出来,想必也知道其中的内容。那么,你有何见解?”
赵朔问的,自然便是奏折后部分,关于让白帝城内的官员以及富商大户门捐献存粮的事情。
赵国基本上每年都会受灾,只不过有灾情大小之分而已。
所以,为了及时将损失减到最小,为了可以最快的稳定灾情,赵朔很多年前就下令,一旦有灾情出现,各地方官员可以不用向朝廷请示,自行开仓放粮赈灾。
而赵寅的奏折里却是把这一条也加了进去。并不是因为赵寅不知道,而是他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
这些情况像是一大块腐肉上爬行着的蛆虫,若不仔细观察根本难以察觉。
当太子赵寅带着自家的部分存粮前往周遭几个受灾地区去赈灾的时候,他竟然意外的那些那些地区被人称之为父母官的县令竟然迟缓了开仓的时日。
而且赵寅发现,他们的存粮与账目上所记载的数目差的有些多了点。
赵寅很生气,于是稍稍盘问了一下,便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这些地方官员竟然不知何时有了些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所得粮食竟然会有将近半数被用来行贿,而且这中间受贿的官员多达数百位。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若是一旦彻查的话,恐怕会引起整个朝野的动荡。
虽然赵朔很不喜欢自己的官员大臣们贪污受贿,但是对他来说那一方朝野乃是他掌控整个赵国的枢纽所在,动不得。
这个道理,赵寅虽然明白,但也是在请教了夜倾城之后,才敢写那样一份奏折。
诚然,假如赵寅把这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报上去,让赵朔严以彻查,赵朔其实是不一定会查的。
相反,赵寅的行为很有可能还会被赵朔理解为混乱朝政、破坏朝纲。
因此,夜倾城才给了赵寅这么一个答案。
“草民以为,太子之谏甚好。”
“何以见得?”
夜倾城微微一笑,双手对着赵朔抱了抱拳。
“陛下认为,国之根本,在于什么?”
赵朔的眉头皱了皱,让你夜倾城谈谈自己的见解,怎么扯到这么远去了?
就连一旁的赵寅也是有些发愣,似乎也没有想明白夜倾城引出这个话题的意义所在。
“国之根本,自然在于国力。”
赵朔乃是赵国的国君,无论说话做事,都是以整个赵国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一点他没有错。
可他错的是,将自己的权力,和国家的国力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赵国,不仅仅是他赵朔一个人的赵国,其间土地之上,生活着千千万万普通的百姓,他们并不一定将赵朔作为信仰,但却会将赵朔作为依靠。
国力固然重要,可没有千万百姓的支撑,又何来国力一说?
“陛下,若是草民说,您这个答案有错呢?”
“哦?”
赵朔双眼微眯,额间青筋隐隐突起了些。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还是头一次有人这么明目张胆的反驳自己。
“那你倒是说说,朕错在哪里。”
“陛下应该听说过,树倒猢狲散这句话。”
赵朔有些不耐烦的点点头。
夜倾城自然也是察觉到了赵朔的神色变化,但却并没有在意。
“若是将这句话用来与一个国家作比,陛下您就好比是那棵树,千万的子民就好比是那猢狲。”
“从您的角度来看,赵国想要求和平谋发展,那么自然应当以国力为重,也就是那些隐藏在土里的根。”
“可是,您有没有想过您的子民呢?”
夜倾城顿了顿,脑海里稍稍措辞了一番。
“您的子民,赵国的百姓认为您是明君,所以愿意归附于您,愿意在您的引导下将整个赵国发展壮大。”
“您的江山,不仅仅只有城池关隘,还有那千万的子民。。”
赵朔眉头紧皱,看着夜倾城的脸色也有些深沉。
一只蜜蜂随着花香飘进了御花园内,却是并不明白园中之人所谈内容是什么,只是自顾自的落在一朵花蕊上,享用着午餐。
“朝纲固然重要,可是您心里比我更清楚,您手上的奏折代表着什么。”
夜倾城留了一句话,没有说出口。因为他知道,言尽于此,赵朔会明白他最后没有说出来的那句话是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猢狲虽散,树却犹存。朕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这个国家的百姓。”
“您说的没错,可那样的树,即便前所未有的壮大,没有任何鸟禽愿意居住,又有什么意义呢?”
赵朔沉默了。
夜倾城的话,让他突然心里一惊。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国家国力自然强盛。
这个道理,赵朔比谁都明白。
只是这些年,随着赵国逐渐的发展,以及来自各方的压力,让赵朔越来越在意自己手中的权力。
每天坐在那把龙椅上,赵朔担心的反而是自己怎么样才能在这把龙椅上坐的稳当,所以他把思维的重点放在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斡旋之上,渐渐忽视了他的国内,还有万千的子民在注视着他。
“朕,还是个明君吗?”
赵朔眼神有些迷茫,看着手中的奏折不知所措。
那奏折上的内容原本赵朔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此刻却是变得格外的沉重。
奏折内所书写的百姓二字,让赵朔心里有了些惭愧。
“陛下自然是明君,只不过犯了些错误而已。在这些错误尚还没有演变成灾难之前,陛下您依旧是明君。”
夜倾城对着赵朔抱了抱拳。
这场原本是赵朔对夜倾城的考验,最后却变成了夜倾城对赵朔,甚至是赵寅的思想教育。
何为国家?无国不成家,无家亦不成国。
这样的辩证思维,才是用来评价一个皇帝是否是明君的标准。
赵寅如醍醐灌顶一般,在夜倾城说完之后便对着夜倾城鞠了一躬,双手抱拳行了个大礼。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人意料的,赵朔如此身份尊贵的人,竟然也对着夜倾城抱了抱拳。
这让夜倾城有些受宠若惊,赶紧回了个更大的礼。
“寅儿,夜先生的话你可记住了?”
“儿臣记住了。”
“以后跟在先生身边好好学,不要好高骛远。”
“儿臣遵旨。”
赵朔满意的点点头。
“寅儿,去给你的老师倒杯茶。”
夜倾城愣了愣,随后露出了一个淡然的笑容。
这一声“老师”,代表赵朔已经承认了夜倾城太子师的身份。
原本夜倾城以为,赵朔会是个顽固不化的人,如今看来,倒是夜倾城有些小人之心了。
至于赵寅的奏折,赵朔自然是批准了。
在朝为官,不是为了让你拿百姓的东西更加方便,而是为了让你可以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多谢陛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