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星河战史》序篇(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狼帝国盛衰史(上)

公元二一一五年,人类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性基地,作为向外太空发展的桥头堡。七年后在火星上建立了第一个地外永久居住地,从此开始了星际移民的历史,无限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在人们面前展示开来。

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后代史学家们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黄金时代,探险家们称为第二次大航海时代。当时的人们对航天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可歌可泣无与伦比的,尤其是亲自驾驶一艘飞船遨游太空。

正如人类历史学家史密夫博士在他的名著《走出地球》中所述:

“人们不愿像囚徒一样被押解着旅行,也不愿像傻瓜一样被人告诉什么都不要动。于是天体物理学、精密仪表学、星际力学以及地质学、地磁学、星图学等等与宇宙飞行有关的学科都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对象,甚至有八十岁的老太太还在攻读天体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宇宙飞行和太空探险是当时最热门的行业,拥有一张太空飞行员证是身份、地位和智慧的象征。在人类定居火星之后短短的二十年里,已经有超过10亿人拿到了三级以上太空飞行员证,已经有超过20亿人移居到地球以外,与太空飞行相关的产业已经占到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8%。

“对太空和太空飞行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其他门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时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很多重大发现就是这些研究的附产品。

…………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当时人们的这种热情是不正常的,非理性的,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热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随着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找到了消除地球拥挤状况的有效方法,摆脱了绝大多数疾病的折磨和纠缠,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也退缩到微不足道的地位,这时人们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统一政府来组织研究、生产和对外开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为基础的地球联邦政府成立了。

地球联邦成立之初,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人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前所未有地良好,集中全人类科学精英的联邦科学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社会生产以年均二十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太空移民更是成就辉煌,连冥王星这样终年为厚厚的坚冰覆盖的星球也建起了数十个居民点和旅游景区,地球人口从150亿锐减到50亿,而地外移民区的总人口地却达到了180亿。富足安定又不乏刺激的生活令当时的人们心满意足,热情高涨。治国者更是洋洋自得,以为达到了社会治理的极至。就连当时最苛刻的社会评论家兰维特也无话可说,戏称“已经接近共产主义”。

可是这种准共产主义时代并没有维持多久。不到半个世纪,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缺陷开始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不满,导致了联邦政府的迅速崩溃。

最先引发这一事件的是一个名叫波尔的孩子。因此,随着这一事件而来的一系列历史和社会巨变,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波尔事件大变革”。

波尔当时十二岁,身高182㎝,体格健壮,已经获得精密仪器制造硕士学位,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天才少年。

有一天波尔异想天开想要申请参加太空飞行员培训。按照联邦航空法规定,申请参加太空飞行员培训的,必须身体健康,获得相关学科硕士以上学位,且年满十五周岁。前两个条件波尔都是符合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年龄不够,结果培训申请被驳回。波尔不服,在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下向立法会提出了修改航空法关于年龄限制的请求。

那是一个高度民主的时代,任何人的任何请求都有权利获得官方正式的答复。立法会不敢怠慢,当即提请联邦议会裁定。

议员们对这一请求却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支持派认为,身体健康是太空飞行的前提,硕士以上学位是要求飞行员具有与太空飞行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和智力水平,因此法律中对身体和学历的限制是必要的。但是对年龄的限制就没有必要,因为年龄限制无非也是一种变相的智力要求,既然申请者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说明智力水平是合格的,所以应该取消年龄限制。

反对派却认为,年龄限制是对心智成熟程度的要求,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只能说明智力水平和科学知识达到了要求,并不能反映心理成熟程度。况且联邦法律是为全人类制定的,不能因为个别或极少数人的特殊要求而随意改动。

两派相持不下,进而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讨论。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整个社会的言论主题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波尔事件”的讨论、评价和法制研究上面。据统计,那短短三年中,各种有名的报刊网站发表的相关文章就达到七十三亿篇以上,电视广播进行的专题讨论也超过三百万次,其他小网站小报纸还不算在内。

受理这一案件的地方法庭更是锋芒盖过了最高法院,超过二十万的律师和法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在辨论,辩论内容几乎涵盖了联邦的整个法制体系和社会生活。

三年后,波尔获得了天体物理学和星际力学两个博士学位,如愿进入了太空飞行员培训班,而议会两派的争论还没有结束。波尔大怒,一纸诉状将议会告上了法庭。

人们这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之间,三个年头已经过去了,联邦议会的效率竟然如此低下。人们反省过去,突然发现自己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过类似的遭遇。于是人们愤怒了,很多人自动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很快发展成为全球性运动,并席卷了所有的行星殖民地,议会威望一落千丈,联邦政权摇摇欲坠。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加洛特-斯图亚特走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二三○六年,时任联邦太空舰队司令官的加洛特-斯图亚特发动军事政变。当时的陆军总参谋长塞隆尼斯雷伯霍恩是斯图亚特就读军官学校时的战术教官,二人合力控制了议会,推翻了地球联邦的政权。加洛特-斯图亚特就任新联邦总统兼太空舰队总司令,塞隆尼斯雷伯霍恩任三军联席会议主席兼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加洛特-斯图亚特是太空舰队的创始人,在那个以太空飞行为荣的时代里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加之他一直与议会不合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虽然这一争端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经费问题,但是在他的支持者们装扮的所谓社会知情人士的精心运作下,使他在人们反对议会的运动中有意无意之间又披上了一层先驱者的色彩。

同时,他接下来在电视讲话中那种慷慨激昂的姿态和处理行政事务时那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认同。因此他的上台不仅没有引起动荡,反而有一种众望所归的味道,席卷整个太阳系的游行抗议风暴半个月内奇迹般地烟消云散了。

各级行政官员和军事将领也无力回天,纷纷向新政权宣誓效忠。从此,加洛特-斯图亚特开始在他权力最高峰的钢丝上漫步。

公元二三○八年,加洛特-斯图亚特完全控制了联邦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在联邦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和太阳系各行星殖民地的行政长官位置上都悄悄实现了人事更替。由于高度的集权,加上加洛特-斯图亚特卓越的执政能力,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斯图亚特获得了崇高的威望,此时的联邦议会已经渐渐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境地。

也许加洛特-斯图亚特发动军事政变的初衷真的比较高尚,但是权力的垄断却无可避免地导致了野心的膨胀,毕竟面对鲜美的肥羊能够心若止水的狼还是很少的。

三月一日,就在联邦政府成立五十周年的庆典上,加洛特-斯图亚特总统发表了他那震惊世界后世史学家称为《独裁者宣言》的全息影像讲话。

“议会在人类历史上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主共和制也为人们编制了美好的理想光环。

…………

“然而在今天这种永无止境的开拓中,在我们最需要团结和效率的时候,正是议会和民主共和的体制限制了我们腾飞的翅膀。人们不需要议会,正如最优秀的战士并不需要甲胄一样。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带领他们去拼搏,去冒险,去战斗,去争取比今天更好十倍、百倍的现实和前景……”

当然不言自明,他就是那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他宣布解散议会,废除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太阳帝国,自任帝国第一任皇帝,并从当年开始改用西元纪年。

在一片惊呼声中,斯图亚特一世昂然登上了帝国皇帝的宝座。

人们对这种推动历史倒退的行为义愤填膺,反对的声音如浪潮般汹涌澎湃。加洛特-斯图亚特却不为所动,也并不禁止人们的反对、指责甚至谩骂。然而也没有人敢于真正站出来发动有组织的对抗,因为即使最偏远的殖民地都在远程飞弹的注视之下。当然冥王星驻留舰队司令长官卡斯特将军在发表独立宣言的当晚便“无疾而终”的“意外事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吵闹了一阵,开始发现根本都是在自说自话,根本没有任何一级的政府官员站出来表示理解或是反对。渐渐地人们也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联邦变为了帝国而有任何改变,唯一的改变也许就是从公民变为了臣民吧。

最初的愤怒发泄之后,人们又重新埋首于各自的生活,重新投入到钟爱的太空飞行中去,渐渐地连骂也懒得骂了。

加洛特-斯图亚特就这样顺利完成了从总统到皇帝的过渡。

在接受了数百年的民主政治之后,人们居然能够如此平静地面对专制统治,令当时以至后世的很多人都大惑不解。身历其境的社会评论家兰维特的一番话得到了一些后世史学家的赞同:“帝制尤其是分封继承制的确立只是在社会上层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仍然可以保证他们丰衣足食的生活,太空飞行也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只要这些就足够了。”

公正地说,斯图亚特一世应该算一个伟大的独裁者。在他统治太阳帝国的三十八年里,社会安定,司法公正,经济繁荣,科技进步,这也是人们能够平静接受专制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的几任皇帝,大都沿袭了斯图亚特一世的统治方法,社会在帝制的轨道上平稳地前进,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绽放出了数之不尽的朵朵奇葩,帝制的根基更加牢固。

然而遗憾的是,在航天技术方面,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西元一五七年,太阳帝国的第七任统治者赫特琳女皇即位。

赫特琳是一个太空迷,十二岁便曾偷偷驾驶宫庭专用的太空梭独自前往月球基地,如果不是被驻留舰队发现的话,还不知道她会跑到哪里去。她即位后颁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航天技术发明创造奖励法》,规定了一系列经济的、政治的、荣誉的重奖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奖励之重令举国上下目瞪口呆。

这项法令的实施,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航天技术研究热潮,使原本因为长期停滞不前而渐趋沉闷的航天研究重新焕发了活力,全人类380亿人口中至少有150亿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与航天相关的研究或实验活动中去,“最近有什么进展”成为人们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之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